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别让“文字游戏”商标误导消费者

2025-07-1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玉胜  

主持人语: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如果仅靠“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而不注重质量把关,这样的企业注定是走不远的。


据7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这样误导消费者的商标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欺诈吗?”湖北武汉市赵女士日前来信说,她在一家商店购买了“一品牛肉干”。回家仔细一看才发现,肉干不是牛肉,而是猪肉制品,“一品牛”实为商标。近年来,一些生产企业玩起商标的“文字游戏”,打“擦边球”,引起消费者质疑。

“一品牛肉干”实为猪肉制品,“99”芦荟胶并非指含量99%,“多半袋面”方便面实则仅多出30%含量……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商标乱象,暴露出市场经济中暗藏的文字陷阱。当企业在商标注册上大玩文字游戏,看似精明的商业策略实则是饮鸩止渴,终将侵蚀消费信任的根基。以商标“文字游戏”擦边优质产品获得溢价,既侵害消费者利益,更扰乱市场秩序,亟须依法治理。

商标本应是商品质量的信誉保证,如今却被异化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一些企业不是以提升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为抓手赢得消费者口碑,而是挖空心思在企业商标上施歪招、玩游戏、搞模糊。

根据记者披露的情况,其误导手段不外以下几种:一是搞虚假成分(功效)标注。如“99芦荟胶”实指“久久坚持补水”;“零添加蚝油”仅指未检出特定防腐剂;“潘婷3分钟奇迹”精华露,让人误信快速见效。二是以商标拆分规避审查。如把“壹号土猪”商标拆分为“壹号土+猪”,分别用于不同商品注册,旨在弱化关联性,规避和误导审查。三是场景模糊性描述。如“树上摘的”椰子水、“山里采的”葡萄汁,借“天然采摘”描绘暗示产品来源优质,实则仅为普通产品。

事实上,企业商标有注册商标与使用商标之分。使用商标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用以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使用商标无需经过商标主管部门核准注册即可使用。而注册商标则需依法核准注册,商标注册人享有对该商标的专用权,受到法律保护。一些生产企业就是利用使用商标不需核准的便利,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这显然是在利用商标注册规则的管理漏洞打“擦边球”,其本质是以牺牲消费者的知情权来换取不当利益。

治理“文字游戏”商标,应当从商标审查机制、监管协同、消费者教育等多个维度入手,堵塞监管漏洞,构建常态化治理体系。首先要完善规则约束。商标法虽规定禁止使用带有欺骗性、易引发误认的标志作为商标,但现行审查机制却存在漏洞,拆分注册、语义模糊等操作让部分违规商标蒙混过关。这需要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商标语义负面清单,尽可能穷尽其“文字游戏”情形。

其次,监管部门亟需构建“注册+使用”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强化事前审查,建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同时应大幅降低维权成本,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三倍赔偿真正成为悬在违法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消费者更要擦亮双眼:面对夸张宣传保持理性,遇到可疑商品主动查验配料表,留存购物凭证。

期待各方携手织密监督网络,让“文字游戏”商标失去生存土壤,在法治阳光下迎来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

/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