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民生时评】12345热线应在“万能”与“有限”间找准治理平衡点

2025-07-19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姜佳坤  

“12345,有事找政府”这句承诺,承载着群众对公共服务的美好期待。但当我们看到“要求政府帮忙复合感情”“投诉邻居八卦镜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等工单时,不禁要问:当群众把热线当作“许愿池”,政府该如何守住行政边界?这不仅是服务效率的问题,更是现代治理必须直面的深层命题。

群众将风水纠纷、情感纠葛等私人事务诉诸政务热线,表面看是诉求错位,实则折射出两种社会心态:一方面说明群众对政府的深度信任,这种信任来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群众对政府职能的认知模糊,将“人民公仆”误解为“全能管家”。我市12345日均800通电话中11%是不合理诉求,消耗的不仅是接线员的耐心,更是宝贵的行政资源。

更值得深思的是那些“看似合理却难解”的诉求。荷城街道办处理车辆乱停乱放的困境颇具代表性,这暴露出基层“权责不对等”的痼疾。当群众认为“找政府就能解决一切”,而基层却因执法权缺失只能“劝说不执法”,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也会消解政府的公信力。

面对越界诉求,工作人员采取解释引导、心理安抚等举措值得肯定,但治本之策在于构建更科学的治理框架。国务院新规要求“不得将职能部门事项转嫁基层”,正是对这种治理逻辑的纠偏。但政策落地不能简单“一刀切”,需把握三个维度:

首先,‌划清边界不是推诿责任‌。建立“政务诉求负面清单”固然必要,但清单之外应配套“转介服务”。例如情感类诉求可对接心理咨询机构,民间纠纷可引导至人民调解组织,形成“政务热线+社会服务”的接力机制。

其次,‌赋能基层不是简单放权‌。给街道办赋予部分执法权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更需构建“街道(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机制。比如,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实现诉求精准分类,让专业部门下沉一线,而非让基层“包打天下”。

最后,‌考核指标不是数字游戏‌。群众的满意度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处理结果没有达到诉求人的心理预期,诉求人当天心情不好,都可能影响满意率。应设置满意率考核调节机制。当不合理诉求增多时,适度降低对满意率的考核要求,对基层干部的年终绩效和提拔任用不构成影响。相应地,如果出现庸政、懒政和怠政的现象,再强化考核要求。

12345热线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群众的需求升级,也映出治理体系的短板。守住“有限政府”的边界,不是要削弱服务,而是为了让公共服务更可持续;引导群众理性诉求,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构建更健康的社会治理生态。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需要的是既保持热线温度,又坚守行政理性的治理智慧——这或许才是“不打烊政府”的真正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