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以专业报国做新时代奋斗者

2025-08-2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宋春来  

回望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历史不会忘记,在关系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无数知识分子以专业为剑,在烽火中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故事,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诠释,让我们感受到知识分子与各界民众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抗日勋章”获得者黎杰材和沈锡琳,就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黎杰材和沈锡琳临危受命,率领技术人员和数万民工深入缅北原始森林,承担起中印公路保密段的修筑任务——这条穿越野山、横跨森林的公路,是打破日军封锁、输送抗战物资的生命线。面对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环境的险恶,这两位土木工程师从未退缩,而是将专业能力化作救亡的武器,排除万难圆满完成筑路任务,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品格:将学术理想熔铸于民族大义,在危难时刻挺膺担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反复锤炼,淬炼出中国人民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改革开放以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一批时代楷模,以丰硕的创新成果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他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了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穿越时空闪耀不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我们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不辱时代使命,以专业报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今天,我们不必穿越枪林弹雨,但科技攻关的“无人区”、乡村振兴的“险滩”、文明传承的“雄关”,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主战场”。当青年学子在实验室反复验证数据时,当青年工程师攻克国产纳米芯片制造技术时,当青年教师扎根乡村点亮求知目光时,他们都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凿锤,在民族复兴的岩层上开凿富强之路、幸福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既是对先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时代最好的回应。

让我们铭记历史,开拓未来。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当以“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自勉,让专业能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将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汇入强国建设的磅礴江河。

/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