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篮球场上的欢呼声穿越村寨,当赛马节里的马蹄声踏响高原,当龙舟竞渡的号子声回荡江河——如今,“体育+”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在中华大地上编织出一张连接各族群众的网络。这不仅是运动激情的碰撞,更是民族团结的熔铸,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体育是民族融合团结的力量。在新疆的农牧区,一场场“农牧民运动会”上,维吾尔族的摔跤、哈萨克族的叼羊、汉族的拔河同台竞技,汗水与欢笑交织,让不同民族的手握得更紧。在云南,“民族团结杯”足球赛走进村寨,球员来自不同民族,场上是队友,场下是朋友,赛后一起分享美食,讲述各自的民族故事。
这些“体育+”的场景,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当各族群众为同一个进球呐喊,为同一场胜利拥抱,偏见在互动中消融,情谊在拼搏中凝聚。体育以最直观的方式证明:我们有着共同的热情与追求,民族团结的根基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愈发牢固。
体育不仅凝聚人心,更能撬动发展。在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不再只是传统节庆,而是融入了赛马嘉年华、民族体育用品展,每年吸引数十万名游客,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收入增长;在贵州黔东南,“村BA”火出圈后,苗绣、银饰等民族手工艺品通过赛事直播走向全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桂平市木乐镇的5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在体育赛事的带动下,年产量突破3亿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非洲市场,并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5万余个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桂平市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80亿元。
这种“体育+”的模式,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体育赛事带动了基础设施升级,乡村球场、健身步道的建成,让群众生活更便利。另一方面,民族特色体育成为文旅名片,吸引投资与人才,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