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回顾和研讨桂林文化抗战,既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9月5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桂林文化抗战学术研讨会,沿着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历史来路,深入感悟党的坚强领导,继续探寻桂林文化抗战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以文艺的方式,为抗战摇旗、讴歌、呐喊,桂林有着一个载入史册的名字——“抗战文化城”。
文化抗战,桂林发力。一座城,成千上万的文化人士,在党的领导、推动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让文化的力量穿越抗战困境,把慰藉、信心和光明带到大众身边。
云集桂林的文化人士,通过创办进步报刊、出版机构等方式,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至今受众广泛;音乐才俊张曙在桂林牺牲前,还为《负伤战士歌》谱曲、填词:“谁不爱国?谁不爱家?谁没有热血?谁愿意做牛马?”……
历史印记,家国情怀。桂林文化抗战有故事、有血泪、有担当,有同仇敌忾,有大度包容,更有烽火坚守、矢志不渝。
在“桂林记忆”里,“文化抗战”意蕴丰实。它既是救亡时刻的血脉觉醒,也是民族基因里的文明韧性,更是星火不灭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征程上,我们充分认识桂林文化抗战,有利于还原史实,增强对抗战历史的全面认识;有利于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对桂林文化抗战的深刻洞见,不会一蹴而就,只会在实践中深厚积累。
桂林文化抗战从历史长河中迈步而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探析,将看到这一文化高地的不同侧景。要想更好纵观全景,从中更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准确把握研究的角度和重点——
中国共产党是桂林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两个结合”是桂林文化抗战的最大法宝;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桂林文化抗战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桂林文化抗战的坚强依靠。
认真的研究、精准的把握,才能让历史叙事清晰呈现,托举未来牢固有力。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文化抗战虽已远去,但是随着历史长河奔涌向前,文化抗战所形成的文化力量,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
实践证明,一个民族,唯有以文化繁荣展现出比物质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推动文明实现更大进步;一个国家,唯有使经济发展体现出持续深厚的文化品格,才能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以文化力量捍卫家园,到以文化力量建设家园,正处于成型起势关键阶段的广西,愈发重视文化的支撑。我们期待文化发挥更大作用,呼唤用文化的力量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