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把民族的记忆绣进心里

2025-09-0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杨小露  

主持人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代代传承,这是“守正”的要求;同时,它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创新”的要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能永远传承下去,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针一线,刺破的不仅是布帛的经纬,更是时光的沉寂。

当李爱玲的指尖在瑶绣纹样间跃动,那些绣在布面上的纹样,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瑶家人代代相传的生活向往与民族记忆,而这份“瑶绣记忆”的坚守、创新与接力,正是无数“守艺人”守护文化根脉的缩影。

坚守,让民族记忆永不褪色。民族记忆从来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更是藏在一针一线的手感里,藏在口传心授的技艺中,需要有人耐住寂寞、守住初心。李爱玲8岁学瑶绣,面对无方格的细密土布,即便眼睛发酸仍不放弃,后因绣品无人问津、生活所迫,她收起绣针外出务工,可异乡商店里一件瑶绣华裳瞬间点燃了她心中蛰伏的火焰,便毅然回乡重拾绣筐。这种近乎本能的归属感,是无数“守艺人”的共同特质。正如贵州黔东南的苗绣传承人潘玉珍,自幼随母学绣“蝶花纹”,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仍坚守钻研,如今带着数百名苗族妇女,将苗族迁徙史、英雄故事绣入作品,让绣品成为“会说话的民族记忆”。没有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民族记忆便会在时光里褪色、消散,而像李爱玲、潘玉珍这样的“守艺人”,正是记忆最坚定的守护者。

创新,让民族记忆焕发新生机。民族记忆要“活”在当下,离不开对传统的创新,让记忆能“穿”在身上、融在生活里。李爱玲敏锐地感知到现代人的审美与实用需求,将厚重冬装化为飘逸改良夏装,头饰变繁复缠绕为轻便佩戴。这种“破格”,让古老纹样“轻装上阵”,焕发新生机。云南大理周城的白族扎染传承人段银开,同样用创新让传统“活”起来,她把传统蓝白扎染加入淡紫、浅粉等色,与设计师合作推出扎染围巾、抱枕、连衣裙等,甚至让白族扎染走进巴黎时装周,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单品,以此传递白族“以染为美、以染传情”的民族记忆。创新的意义,正在于让民族记忆摆脱“老古董”的标签,成为能融入日常、被人喜爱的文化符号。

接力,让民族记忆在代际中永续延绵。民族记忆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传承技艺的薪火,记忆才能跨越代际、永续流传。李爱玲深知这一点。她在紫荆镇中心小学创立工作坊,让瑶家纹样在稚嫩指间绽放,同时将课堂延伸至桂平市多所学校。在她的影响下,瑶族女孩冯惠敏决心将瑶绣带进大学。这种接力,在大江南北同样行动如潮,福建泉州推动“南音进课堂”,千年雅乐滋养少年心田;浙江东阳设立木雕技校,培养的“小鲁班”们正以青春之手复刻祖先的榫卯智慧。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当传承成为一场接力赛,民族记忆便会从个体的坚守,变成群体的文化基因,最终融入民族的血脉。

把民族的记忆绣进心里,说到底是一场双向奔赴:传统走向我们,我们也走向传统。只要还有人在坚持穿针引线,只要还有孩子在课堂上拉紧绣线,只要还有村庄因为一针一线而听见远方的订单声,民族的记忆就永远不会老去。它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继续绽放成永不凋谢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