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的日头太猛,正午的日头更毒。一个上午的劳作后,此时最想的就是喝一碗苞粟粥,就是用玉米粉煮的稀糊状的粥,家乡把玉米叫做“苞粟”,因此玉米粥就叫做“苞粟粥”。
把汗湿的上衣扯掉,拖一把竹椅坐在瓦荫横屋下厅,凉风阵阵吹过,一大木盘早就晾好的苞粟粥放在餐桌上,旁边的瓦钵里早已捣好了一钵酸梅辣椒,迫不及待,辣椒就苞粟粥绝对是绝配,两碗下去,顿感肚饱力足,神清气爽。所谓的幸福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家里的苞粟粥,多是阿婆煮的。85岁的阿婆不能再和马王塘村那些壮年妇女去搬稻谷、挖芋头,只能在家扫扫地,收收衣服,煮苞粟粥最是得心应手。
“马王塘,清早煮熟苞粟汤。弯刀时常身上藏,捆得担柴天未光。”阿婆唱的这个歌谣生动地描写了马王塘村的日常光景。煮苞粟粥,要用村南边社岭顶生长的苞粟才好,因那地方泥巴硬,阳光猛,暴雨多,长出的苞粟粒周正而坚硬,皮薄,粉多。
把这种苞粟连杆砍下,拉回家放在晒谷坪暴晒三天后就可以脱粒了。准备一只大箥箕,用清水冲净晒干,把那些金灿灿的苞粟粒倒在上面,摊平,移到烈日下再暴晒四五天就可以彻底晒干了。
煮苞粟粥,一般准备好一斤左右的苞粟粒就可以了。先把苞粟粒泡浸一夜,早上起来用清水淘洗两次,然后一小勺一小勺地放进石磨里磨成浆。如果苞粟粒和水的比例控制得好,磨出的浆会是细腻滑嫩,煮出来的粥就好吃;如果水太少,磨出的浆就粗糙干涩;水太多浆太稀,煮出的粥就不大好吃。
家乡的苞粟粥的煮法,是先煮一锅稀的白米粥,然后再往沸腾的白米粥缓缓加入磨好的苞粟粥,边加边搅拌,一起煮熟就可以了。
苞粟粥,不仅仅在马王塘是“热搜词”,在整个白沙镇,各家各户都是每日必备的。有贵客到来了,主人会笑着招呼你:来,先吃碗粥。在门外走路遇到亲戚或者熟人,他也会热情地邀请你:入屋吃碗粥先。这粥,就是苞粟粥。
白沙人到你家做客,吃饭时他脱口而出:有苞粟粥吗?如果主人家不是白沙人,日常没有煮苞粟粥,也没有吃苞粟粥的习惯,就会一怔,表现出待客不周的样子,讪讪地说,没有呢。吃苞粟粥是吃习惯了,白沙人对此是条件反射,自然张口就来,所以主人家大可不必对白沙人东张西望地问“有苞粟粥吗”而介怀。
白沙人到外地工作,出门时其他东西可以不要,但一袋苞粟粉是必不可少的。在外地工作的村里人常与在马王塘的我微信电话联系,邀请“好两杯”的我去他那做客,说有珍藏好酒等着我,当我满心欢喜说出可能的起程日子时,他就进入了正题:“如果合适,帮带点苞粟粉过来,放假了孩子爱吃苞粟粥。”
在村里的,在村外的,马王塘人及白沙人,都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大家在不同的岗位建功新时代,牢牢捧在手里的,同是那碗清甜、解渴并且可以吃饱肚子的苞粟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