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面对乡村千差万别的资源禀赋、层出不穷的新老矛盾,我们更需要一大批敢解难题、善解难题、快解难题的“解题型”干部。
“解题型”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做攻坚克难的“实干家”。推进乡村振兴,困难重重,唯有勇于直面问题,以开山劈路之势方可见坦途。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党总支部书记蔡荣臻任职后直面产业落后问题,积极探索“稻虾共作”模式,他自己承包30亩土地做试点,带头学习养虾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亩产收益数据,打消村民疑虑,带动村民参与,让低洼荒地变身致富田。可见,只有干部勇于担当,直面问题不回避,真抓实干求突破,才能为乡村振兴开辟出前行的道路;若干部遇到问题便绕道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必将化为泡影。
“解题型”干部,还需善于解决问题,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开“方子”,这就要求干部具备创新思维,结合乡村实际,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山东省兰陵县代村,过去是众人眼里的“落后村”,村党委书记王传喜带领一班人反复论证,决定“向土地要效益、向规模要市场”,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全村及周边1万亩土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农业公园,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万元。河南驻马店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成功突破“原字号”“食字号”,向“药字号”产品进军。这些创新举措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显而易见的是,干部敢不敢打破路径依赖、善不善于把资源变资产,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呼唤更多“解题型”干部。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解题型”干部把问题当作课题,把痛点当作突破点,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答卷刻在百姓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