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政务 APP 有序退场,腾出的不仅是手机内存,更是为民服 务的空间和基层干事的活力。江苏整治政务 APP 乱象的做法,值得各地学 习借鉴。只有根治“指尖形式主义”,才能让政务服务回归务实、高效、便 民的本质,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据7月5日上观新闻报道,近日,江苏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明确省级政务APP须向下开放使用权限,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推动政务服务类应用向“苏服办”整合,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已建县级及以下的综合类政务服务APP在12月底前完成迁移归并。这一政策直指病灶,不仅是对公共服务乱象的强力纠偏,更是一场回归行政为民本质的深刻变革。
在数字化浪潮下,政务APP本该是提升治理效能、便利群众办事的利器,却在实践中沦为形式主义的“新病灶”,便捷服务的初衷被层层加码的“指尖负担”消解。部分地方盲目追求“线上政绩”,重复开发功能雷同的APP,从“政务通”到“便民宝”,从“服务云”到“治理端”,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功能重叠、信息孤岛林立。基层干部既要在不同平台间切换处理事务,还要耗费精力维护数据;群众办事时,则需下载多个APP,重复提交材料,甚至陷入注册容易注销难的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指尖形式主义”正在侵蚀基层治理根基。大量时间与资源消耗在无意义的平台维护上,挤占了干部服务群众的精力。繁杂的APP操作要求,让老年人等特定群体被数字鸿沟阻隔在外。政务数字化的本意是“为民减负”,如今却成了“双向增负”,暴露出部分地方对政务服务实质的背离。
江苏出台的“禁令”,绝非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而是精准把脉后的破局之举。省级政务APP向下开放权限、推动服务向“苏服办”整合,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又通过集约化管理提升数据共享效率。要求县级以下APP限期归并迁移,直指层层开发、各自为政的顽疾,释放出少些花架子、多些真服务的强烈信号。这一举措是对“唯平台论”“唯数据论”的纠偏,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回归。
从更深层看,整治“指尖形式主义”是一场治理理念的革新,倒逼地方政府摒弃“重建设轻实效”的思维,将精力从“造平台”转向“优服务”,从“拼数量”转向“提质量”。冗余的APP退出舞台,让干部得以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将更多心思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服务入口统一、流程简化,使群众真正体验到“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便利。
叫停县级以下政务APP开发,只是整治“指尖形式主义”的第一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还需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完善政务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统筹规划,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千个APP”的乱象;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务平台使用效能的评估,将群众满意度、实际办结率等作为考核核心指标,杜绝为建而建的功利倾向。真正的政务数字化,应当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而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在整合平台的同时,还需关注政务服务的“适老化”“适众化”改造,简化操作流程,保留线下服务渠道,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享受政务服务的便利。说到底,政务数字化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技术的华丽堆砌,而是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温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