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下,贵港出现了这样暖心的场景:公路养护工人合理避开高温时段从容工作,供电局为变电检修员提供凉爽的休息场所,电信公司采用无人机守护通信线路,市民在公园绿荫下悠然乘凉,孩童在水上世界欢笑嬉戏……这些画面说明我们的防暑工作正从“粗放式”转向“精细化”,从保障生存升级为追求品质。这种变迁的背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回望20多年前,防暑降温是场艰苦的“生存战”。工人靠盐水、毛巾硬扛高温,市民摇着蒲扇挤在百货商场蹭凉,农村老人睡在井台边降温。粗放的防暑手段,反映的是物质条件限制下的无奈选择。而今,弹性化工作时间、现代化清凉设备、个性化避暑方案的出现,标志着防暑工作进入精准化、人性化新阶段。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正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以人为本”的必然改变。
新型防暑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对“人的需求”的立体关照。贵港供电局为变电检修工提供清凉场所,要求全体一线员工持应急证上岗;贵港电信公司的电信抢修员运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巡线;贵港城区公路养护中心实行弹性工作机制和“送清凉”慰问;龙泉水上世界做好防暑应对措施,兼顾舒适与安全;平天山森林公园露营基地成为年轻群体的夏日纳凉新选择。这些防暑措施将“人”置于防暑体系的核心位置,既关注生理健康,又照顾心理感受,更尊重个体差异,实现了从“保安全”到“促舒适”的质变。
从更深层次看,防暑方式的升级折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当管理部门为变电检修员设立“清凉休息室”,当企业为员工配备“防暑清凉包”,当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人性化、舒适的防暑服务时,体现的是对劳动者价值的尊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充满温度的制度设计,让防暑工作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们期待防暑工作继续深化以人为本的内涵。既要扩大优质防暑资源的覆盖面,让公路养护工、电信维修工、环卫工、建筑工等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又要尊重多元需求,为不同人群定制差异化服务;让每个个体都能有尊严地应对高温,让我们的城市更具有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