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 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活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硕果。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影片于2月13日诞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日晚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含预售)达100亿元。
自1月29日正式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一路高歌猛进,已创造多项纪录:2月6日登顶我国影史票房榜,2月7日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如今,影片票房突破100亿元,意味着它在全球影史票房榜上排名稳居前20位,并有望进一步提升。
这部影片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来自全国各地138家动画制作公司、4000多名动画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许只是片尾字幕中那密密麻麻的名字,看似平凡的“小人物”,却凭借精益求精的技术,推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动画、特效行业的巨大飞跃。
在创作层面,主创团队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并巧妙地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哪吒这一形象在传统文化中早已家喻户晓,然而这部影片却为其赋予了全新的性格特质和命运走向。哪吒那句“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的呐喊,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精神的精彩诠释。这种精神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奋勇前行。影片通过哪吒的故事,将这种精神以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让他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影片的风格同样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无论是壮丽的山川湖泊,还是精巧的亭台楼阁;无论是人物的精美服饰,还是各类道具配饰,每一处细微之处都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片中结界兽的形象源自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青铜人像,太乙真人被设计为一个操着四川方言、富有喜剧色彩的角色。配乐方面,也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蒙古族呼麦用于配天元鼎升起时的画面,而当片中七色宝莲盛开时,贵州侗族合唱团的集体吟唱,营造出万物复苏的庄严之感。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让影片充满了浓浓的东方韵味,进一步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养分,已经贡献出了《长安三万里》、《白蛇》三部曲、《姜子牙》等优秀动画电影。这些作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性改编,充分证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依然充满生命力,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极大成功,更是说明传统文化题材可以通过创新性表达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证明了中国动画电影不仅能媲美国际水平,更能通过本土文化IP的开发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体,这为后续题材的开发提供了典范。
总而言之,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犹如一片丰饶的泥土,只要创作者们善于挖掘、巧妙运用,同样能够创作出如《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让古老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