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兜底 部门联动
“三端解纷”模式破解六年征地赔偿纠纷
——覃塘区各部门密切协作赋能基层治理谱新篇
11月14日,S35鹿寨至钦州港高速公路项目覃塘区蒙公镇路段施工现场,压路机轰鸣不绝,刚铺就的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黝黑光泽。这段曾因征地赔偿纠纷而一度停滞的道路,如今正提速冲刺。
从2019年的口头约定到2025年的圆满兑付,一场牵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赔偿纠纷,在覃塘区蒙公镇党委、政府及覃塘区综治中心与覃塘区人民法院的接力协作攻坚下终得化解,既护住了村民权益,更探索出一条“政策清障、法律兜底”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租金拖欠起纠纷
2019年春某天,木材厂老板韦某找到蒙公镇某村5个生产队的212户乡邻,提出要租610亩地办木材厂。
“都是邻村的亲戚,签合同太见外,我韦某说话算数!”这句拍着胸脯的承诺,让乡邻们放下了顾虑,将610亩土地交了出来。每年1000元/亩的租金,成了口头“君子协定”。
很快,韦某联合其他4名股东建起加工厂,部分土地还转租给一些小型租户。
2022 年起,受市场波动影响,木材厂经营陷入困境。“今年实在难,租金先欠着,明年一定补上!”韦某挨家挨户解释,可这一欠就是三年。到今年6月,累计拖欠村民租金达147万余元。
2023年,根据S35鹿寨至钦州港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线路,蒙公镇启动征地拆迁工作,租赁土地中的60亩被纳入征地范围,韦某等合办的木材加工厂面临拆除。
“拆迁补偿款172万元都给韦某的话,我们的租金怎么办?”在村民们看来,这补偿款里该有自己的一份。事实上,村民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已先行获得了相应的征地补偿,但韦某此前拖欠的租金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问题。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项目建设再急也不能伤了民心!”2023年夏天,蒙公镇党委、政府牵头,联合该项目指挥部、村“两委”和网格员等组建了纠纷化解工作组。
然而,调解之路比想象中曲折得多。韦某表示,补偿款是对厂房和经营损失的弥补,跟租金是两码事。村民们却只认一个事实:“地是我们的,不管啥钱,先把欠我们的租金还上。”
2023年到今年6月,工作组组织了10余次协商,每次都在争执中不欢而散,项目建设因此陷入停滞。
“光靠镇里的力量不够,得请更专业的来。”今年6月底,蒙公镇综治中心将情况上报至覃塘区综治中心。
覃塘区综治中心主任黎晓凤当即表态:“启动‘三端解纷321工作法’(村级3次调处、镇级2次调处、县级1次调处),联合法院群策群力,用法律给争议划条明线,既要保障群众利益,也得让项目顺利推进。”
情法结合融坚冰
这起纠纷涉及200多户群众、木材厂、二手转租,利益主体多,诉求复杂,面对如此局面,“多方联动”机制下的精细化举措是破解症结的关键。
“群众已奔波3年,不能再让他们在追讨路上消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黎晓凤表示。
覃塘区人民法院驻区综治中心法官、立案庭庭长刘秀莉提议,成立由综治中心调解员、民事审判庭法官、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业务骨干、村支书(干部)组成的联合调解组,先由网格员按“户情地图”分片走访,记录群众诉求,再组织“背对背”沟通调解。
思路明确后,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完成最关键的“拆弹”工作——通过逐份核查租赁合同、走访多家转租商户、核对木材厂股权协议,厘清了韦某与4名股东的出资比例、小租户的剩余租期及补偿标准,将权责关系细化到“每平方米土地的使用归属”“每台设备的折旧分摊”,为后续调解扫清了关联障碍。
调解组开展“三进三查”行动——进村集中释法,法官用“土话”解读法律条款,让村民一听就明;进木材厂核查资产,对照“征地补偿标准细则”,算出韦某厂房补偿金额的明细账单;进村民家中走访,村支书翻出木材厂建厂时“村民义务帮工天数”的记工本,唤醒双方的互助记忆。
今年7月初的一天,最后一轮调解在村调解室举行。韦某情绪激动:“厂子投了许多钱,如今只剩172万元补偿,还要分给村民?”刘秀莉当即拿出三本“可视化账本”——“法律账”:用红笔圈出判决书类似案例中“租金优先受偿”的裁判要点,附上手绘的“权利义务关系图”;“感情账”:列着村民义务帮工天数,也记着韦某曾帮助村民实现本地就业等暖心事;“发展账”:附上高速公路规划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剩余土地的续租潜力、通车后物流成本下降测算表,直观展现双方皆能实现共赢的空间。
“147万元拖欠租金由银行直接汇入村集体代管账户,由村“两委”按照欠租清单一次性发放给村民。剩余25万元补偿金,作为韦某预付的租金在村集体账户保管。”
韦某看着村支书递来的“帮工记工本”,终于松了口:“就按你们说的办,不能让乡亲们寒了心。”
7月24日,签约现场,村干部递上事先制作的租金明细表,标注每户应得金额及发放时间,由韦某一一核对,法官则现场制作调解书,双方共同签字为证。
法治种子开新芽
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顺利化解,不仅为212户村民讨回了租金,更让法治的种子在双方心田生了根、发了芽。
调解工作结束后,在蒙公镇党委、政府和覃塘法院的共同见证下,韦某与212户村民重新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新合同不仅用加粗字体明确了“租赁期限、每亩年租金、每季度支付时间和方式”等核心条款,还加入彩色附图:土地四至界限、租金支付时间表等重点内容以图表形式着重标记;关于纠纷调处一款,双方特意约定了“由综治中心先行调解”的解纷方式。
村民韦大嫂更把合同副本装进透明文件袋,郑重地写上“2025年租地合同”挂在自家厅堂墙上。
这场纠纷的圆满化解,也让S35鹿寨至钦州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近年来,我市两级法院将“前端多元化解、中端实质解纷、末端综合治理”理念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联同各级各部门,积极构建“法院+N”的多元共治模式,切实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实质性化解,让群众在解纷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司法温度。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