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秦代桂林郡郡治的烽烟中走来,在“和辑百越”的历史脉络里成长。贵港,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始终流淌着开放交融进步的文化基因。如今,贵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历史底蕴转化为时代实践,依托党建领航、千年文化、产业转型等,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答卷上,书写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篇章。

贵港地处西江生态旅游带核心区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郡新城。如今的贵港,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今天,请跟随记者一起解锁我市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团结密码”。
顶层设计:一盘棋思维打破部门壁垒
“民族工作不是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市上下都要操心的大事。”这是贵港市委、市政府对民族工作的精准定位。
怎么把这种理念落到实处?贵港的答案是:高位推动,闭环管理。

2025年9月1日,市委书记朱会东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
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党管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常态化专题研究民族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年度专题调研监督、市政协专题委员行动,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闭环,高位推动民族工作发展。
一盘棋思维,推动全域示范的成果亮眼。目前,市及所辖5个县(市、区)已全部获评自治区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全域覆盖、全域提升。
今年6月,我市获自治区推荐申报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推动工作走深走实,全市细化“两个纳入”措施,依托大统战工作格局层层压实责任,重点推进巩固提升成果、补齐短板弱项、深化实践创新三大行动。
同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市、县(市、区)两级民族宗教服务中心的全覆盖,为民族工作筑牢了坚实的组织根基。
在我市,民族工作从未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以创新思维融入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商(协)会+民族团结”模式的全域落地,便是最鲜活的例证。

2025年“广西三月三 ”民俗文化活动现场。

“广西三月三”百家宴

板鞋比赛。

对山歌。
如今,这一模式已在市域实现全覆盖,商(协)会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连心桥”,更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贵港经验。
文化浸润:让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份子,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9月开学的思政课上,港北区郁林路小学教师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讲述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的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校园里的教育是培根铸魂,而遍布城乡的宣传宣讲则是润物无声。10月12日,贵港综合广播栏目“‘荷姐姐’说”准时开播。覃塘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中心主任韦淑妍通过收音机,为听众解读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2024年10月9日,桂港备战全运会U20男子足球友谊赛现场。

“潮动三月三·抖音足球嘉年华”大型游行现场
这样的宣讲,在我市早已遍地开花。近年来,全市累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各类宣讲3500余场,打造1个主题公园、67个教育实践基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市深挖桂林郡遗址、罗泊湾汉墓群等历史资源,梳理出南山寺千年民族交融史等鲜活案例,其中,2个案例获“道中华”平台全国推广。

平南县马练瑶族乡盘王节活动现场。
“我们联合高校征集相关研究成果51篇,成功举办‘桂林郡探源’学术研讨会,就是要让‘和辑百越’的古老智慧与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交相辉映,让红色血脉与团结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光彩。”市民宗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我市还创新实施“和为贵文化工程”,内容涵盖“荷城大舞台”“铸牢大讲堂”、荷文化系列活动等,让各族群众在共事共乐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全市有87个馆外读书驿站配套升级建设“红石榴书屋”,年均接待读者超过80万人次,通过阅读不断充实全市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
产业赋能:家门口端上“金饭碗”
在桂平市木圭镇,广西心连心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突破136亿元,直接带动各民族群众就业超1500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更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市民宗委负责人说。

广西心连心复合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仪式。
我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经营便利地”“重要战略腹地”建设为抓手,将产业兴旺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共享成果。
在农业领域,我市不仅坚守广西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责任,实现粮食产量“六连增”,更因地制宜创新养殖模式,推广楼房养猪、多层养牛、叠层笼养肉鸽等集约化养殖,全力培育千亿元农业产业集群。
2023年以来,全市新签约2000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项目353个,合同总投资额达362.97亿元。中国—东盟现代设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全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场推进会的圆满承办,扩大了贵港农业的“朋友圈”,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平台。
工业崛起,为民族团结注入更强动能。全市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构建起“6+5”工业体系——做强绿色化工、木业家居、粮油食品加工等6大产业集群,做优新能源电动车、纺织服装、船舶制造等5个特色产业,让产业链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致富链”。
如今,贵港“中国南方板材之都”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4200多家各类木业家具板材等相关配套企业年产值稳居广西第一;100多家新能源电动车企业、8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在此集聚,年产3亿余套运动服装的产能、占全国28%的羽毛羽绒加工份额,让“贵港制造”走向全国。
绿色发展,让共富之路更可持续。我市始终坚守生态底线,以43%的森林覆盖率为产业发展铺就绿色底色,让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最终都化作各族群众手中的“金饭碗”——全市各类特色产业带动40多万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服务暖心:荷城遍开“石榴花”
我市以“石榴花爱心食堂”为载体,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群众心坎上。据悉,我市以政府引导、乡镇(街道)主抓、村(社区)主推、企业主力的模式,全市已筹集社会资金200多万元,建成100多家爱心食堂,为各族老人提供贴心服务,让他们在热气腾腾的饭菜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今,“石榴花”的芬芳已从爱心食堂飘向城市的每个角落。我市以爱心食堂为起点,将民族团结基因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市互嵌式社区建成比例达100%,普惠托育、社区养老项目入选国家试点;“运动之城、休闲之都”的城市品牌持续打响,其中“潮动三月三·抖音足球嘉年华”成为民族交流的盛会。今年,全区14个市15支足球队伍齐聚荷城,前国足教练米卢与冬奥会金牌得主王濛、奥运冠军孙杨等嘉宾和各族群众同踢快乐足球,线下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抖音平台总曝光量突破10.4亿次。
同时,我市不断搭建完善交流平台,“城市圈”“朋友圈”遍布区内外。今年3月,“广港两地石榴红”项目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典型案例汇编》的案例,在全国推广;7月,成功举办“桂港澳大藤峡经贸文化暨桂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大藤峡工程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创立以来,累计吸引5000多名港澳台侨同胞前来参访交流,经验做法获中央统战部肯定,让团结之花跨越山海绽放。
治理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红格善治”
在平南县,一场持续50多年的山林权属纠纷曾牵动1800多名汉、壮、瑶族群众的心。这片争议区域,牵扯着山林、耕作物权属及多项补偿资金等多重利益,一度成为跨区域治理的难题。
如今,随着平南县与周边四市六县“六县联盟”协作机制的落地,通过信息共享、纠纷联调,这起重大复杂纠纷终得圆满化解。这背后,是我市以跨区域、跨部门、基层自治“三措并举”,织密民族团结平安网的生动实践。
贵港社会安全稳定动态考评连续3年、群众安全感连续2年位居全区前列,这份平安答卷的背后,是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在基层,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红格善治工程”早已落地生根,全市划分的2.8万个网格里,网格员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矛盾调解员。

贵港市公安部门联合网格员开展治安维护巡逻。
“服务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模式在全市推广,各类矛盾风险被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推行的“三端治理”模式通过前端预防、中端调解、后端巩固全流程治理,构建起多民族聚居地区基层治理新格局,该经验获自治区党委改革办简报刊登并在全区推广。
2024年,党建引领网格管理“红格善治工程”经验入选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我市成为全区首批市县两级均获命名自治区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设区市。今年4月,我市再添一份荣誉——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军民团结的浓厚氛围,为平安建设注入了强大力量。
本文图片由张庆杰、郭晓枫、郑文虹和贵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提供
作者:全媒体记者 易舟琴 通讯员唐远全 高特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