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11月6日,“智汇八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走进贵港,农业专家对益农水稻智慧农场示范片晚稻开展测产验收。当天,港北区大圩镇新建村益农水稻智慧农场的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沿着预设路线匀速推进,割稻、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国家统计局贵港调查队现场测产显示,这片采用无人驾驶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再生稻稻田早稻亩产610.41公斤、晚稻亩产394.82公斤,两季总产量达1005.23公斤,在经历两个台风考验后仍突破年亩产1000公斤的大关。
“这是技术与品种的双重胜利。” 现场全程参与验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感慨道。作为广西首个水稻智慧农场,今年是益农水稻智慧农场建设的第二年,农场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建设,核心示范面积有500亩,引进北斗导航与智能农机装备,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运作。在北斗定位与计算机路径规划技术支撑下,农机走直线、掉头的位置误差均控制在2.5厘米内,如同装上了“智慧大脑”与“锐利双眼”。
技术落地的最生动注脚,写在农民的笑脸上。“去年无人农机还是专家操作指导,今年我们自己就能摇控机器帮乡亲们插秧。一台手机装上操控App,就能灵活精准地指挥机器帮你下地干活!”港北区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李付生新购置了5台无人驾驶插秧机,今年他已开展上万亩无人机插秧服务,让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技便利。据了解,覃塘区、平南县的合作社也纷纷效仿,智慧农场模式形成辐射带动效应。
“无人农机的应用不仅能节省人力成本,还能通过精准作业节约肥料、农药,综合估算每亩可节约成本约200元,而且大大降低农业种植对人力的依赖,有效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和强度,让农业生产更轻松、更高效。”罗锡文表示,无人农场不是不需要人,而是需要更高素质的人,发展无人农场就是要破解“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抱负的“新农人”归来,让广袤的乡村成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新舞台,让科技为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大国粮仓”根基才能更稳更扎实。
作者:全媒体记者郭晓枫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