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满夕阳金辉的道路上,他们银发如雪,却步履生风:在广场上,他们是快乐的舞者;在老年大学的课桌前,他们是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学子;在服务居民的社区一线,他们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参谋助手……多年来,我市“银发一族”积极投身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广阔天地,在各自热爱的领域里持续探索、发光发热。
11月3日,市老年大学的学员在排练节目。
老有所乐:银发生活多姿多彩
“啊,气质非凡,郁江之滨,屹立千年……”11月5日上午9时许,港北区贵城街道县东社区大南门前,60多位老人齐声唱响自编歌曲《南门颂》,悠扬的歌声引得路人驻足聆听。“每周三上午我们都在这儿合唱,团里年纪最大的84岁呢!”71岁的大南门艺术团副团长罗伟端笑着介绍。这个于2016年组建的艺术团,如今注册团员已有268人。除了常规的合唱排练,每逢节日,他们还会精心编排节目参与庆祝活动,用歌声表达对晚年惬意生活的热爱。
11月3日,市老年大学的音乐老师杨绍珊(右一)在指导学员排练节目。
在我市,像大南门艺术团这样,老有所乐的场景随处可见。傍晚时分,只要天气晴好,市新世纪广场便热闹起来,休闲娱乐的人群中,银发身影格外引人注目。来自覃塘区石卡镇的麦荣光,便是这里热闹中的常客。他常常驱车20公里从镇上赶来,与香格里拉艺术团的伙伴们齐聚广场,共同奏响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
4年前退休时,恰逢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启用,麦荣光仿佛找到了开启新生活的钥匙——一口气报了电子琴、萨克斯、书法3个兴趣班。从零基础学乐谱,到逐步掌握娴熟的演奏技巧,他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不断进步。如今,麦荣光已是艺术团里不可或缺的萨克斯演奏好手,《我是一条小河》《夕阳红》《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他都能信手拈来、流畅演绎。去年,他随团参加广西音协合唱联盟主办的“五月红”合唱比赛,凭借出色表现斩获金奖。
58岁的林莉则在文字与声音的世界里寻找乐趣。她热爱朗诵,常和朋友相约到公园里,诵读汪国真、林徽因、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那些饱含对生活热爱的词句,让她愈发觉得日子美好。“民族公园、安澜公园、东湖公园、南山公园……贵港有这么多美丽的公园,空气好、景色佳,在公园里诵读诗词,心情十分愉悦。”林莉告诉记者,除了和朋友一起诵读经典,她还会耐心教外孙女诵读古诗词,和外孙女一起参加诵读活动。在她的影响下,如今外孙女也喜欢上了阅读。
老年人能够拥有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离不开我市对民生福祉的持续投入。近年来,我市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优质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高标准打造了一批景区景点、公园、书屋等公共文化休闲空间,常态化组织文体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城市的活力,更让银发群体有了更多乐享生活的好去处,让他们在岁月静好中感受着幸福与温暖。
老有所学:老年教育资源提质扩面
“这笔墨晕染得恰到好处,荷花的鲜活感跃然纸上!”11月3日下午,市老年大学国画教室里,教师莫学杰对学员黄赞钊的作品赞不绝口,身旁学员纷纷围拢欣赏,课堂里满是欢声笑语。
11月3日,在市老年大学,国画班的老师正在点评学员黄赞钊(左一)的作品。
今年67岁的黄赞钊与绘画的缘分,始于高中毕业后的插队岁月。当年,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下乡辅导知青,他有幸跟着学习了一个多月,从此在心底埋下艺术的种子。然而,忙碌的工作让这份爱好搁置了数十年。7年前退休后,得知市老年大学开设国画班,他立刻缴费报名,3门国画相关班级的课程他悉数选修,3门课每学期总学费不足500元,让他轻松重拾热爱。此后,周一至周五,他雷打不动到校学习,从用笔、调色到构图,系统钻研国画技艺;回到家中,他仍勤练不辍,一幅幅作品在案头铺陈开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参与各类书画赛事,近年屡获佳绩:2023年斩获贵港市第三届“荷城金韵”文化活动绘画类优秀奖、中国书画飞天奖系列奖海选大赛“中国书画新星奖”;2024年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祖国颂”三十省(区、市)中国书画联合大赛“中国书画光华奖”;今年5月,又在“东方红”三十省(区、市)中国书画联合大赛中摘得一等奖。
在市老年大学,像黄赞钊这样老有所学、学有所成的学员不在少数。69岁的陈旭清,曾是市人民医院的医生,退休后开办了个人诊所,常年为中风偏瘫、肩颈疼痛等患者排忧解难。“很多前沿医学文献都是英文撰写,不学好英语就难吃透新知识。”今年春季,她报名了老年大学英语班,每周除了线下上课,还在线上学习英语,每次上完英语课便马不停蹄返回诊所工作,日均服务患者30人。除了英语,形体、声乐、钢琴、葫芦丝等课程也让她的退休生活愈发充实。
近日,在市老年大学,老年人正在打乒乓球。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我市持续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升教育质量,让“老有所学”从愿景变为现实,老年人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找到了归属感与幸福感,晚年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据统计,市老年大学今年开设思政教育、养生保健、综合应用、书画摄影、声乐舞蹈、语言文史等46个专业课程,共设428个班级,吸引超3000名老年人到校参与学习。
老有所为:“银发力量”绽放光彩
71岁的梁秀琪是贵港市荷城义工协会的三星级义工,10年前加入协会文艺队,和队员围绕关爱地贫儿童、留守儿童、抗战老兵等主题,编排了20多个节目,用于参加公益演出。有一次,她参与表演的情景剧《爱燃生命》,助力协会筹得10万元善款,用于资助家庭困难学生。
同年,她参与联合国“关爱留守儿童”项目,连续两年每个周末都和其他义工到港北区大圩镇乐塘村,陪孩子们打球、唱歌、跳舞。“孩子们总说,我们来了,他们的生活就多了好多快乐。”说这话时,梁秀琪眼里满是温柔。
在我市,像梁秀琪这样继续发光发热的老年人还有许多。“吸气,注意气息下沉……”每天早上8时30分,市老年大学的音乐教室里,60岁的杨绍珊准时开课。5年前,从音乐教师岗位上退休下来的杨绍珊应市老年大学邀请,前来执教老年大学音乐课。如今,她同时承担着声乐初、中、高级班等5个班及合唱队的教学工作。“和同龄人相处,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常一起出游,日子充实又快乐。”杨绍珊笑着说。
在市老年大学,这样的“银发力量”正不断汇聚。学校组建了戏曲、书法、歌舞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银龄行动”:非遗传承进校园、春联送福进乡村、文艺慰问进敬老院等,年均服务群众超万人次。同时,发挥“五老”优势,通过结对帮扶、主题宣讲等方式助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让老年人在奉献中焕发别样光彩。
作者:全媒体记者姜佳坤见 习记者罗可怡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