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 > 平南县 > 正文

激发前端解纷效能 促基层治理提质——平南法院“老书记工作室”小记

2025-11-2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梁 微 张滢丹 陆子烨  

“多亏黄法官这么上心,我们几十年的邻里情总算没断!”

近日,平南县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退休法官)黄强来到该县安怀镇德寨村,对一起因肢体冲突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件进行回访。看到黄强到来,两名当事人冯阿婆、阿芬将热茶奉上,言语满是感谢。

谁能想到,这两户屋檐仅隔三尺的邻居,曾因宅基地纠纷、鸡鸭争食等琐事结下20年积怨,甚至因肢体冲突闹到行政拘留、赔偿的地步,如今在平南法院的调解下冰释前嫌,和睦相处。这正是该院“老书记工作室”以前端解纷破解基层矛盾、助推治理提质的生动注脚。

去年10月,冯阿婆与阿芬因琐事发生肢体冲突,阿芬不慎致冯阿婆受伤住院,而阿芬被行政拘留13日、赔偿6000元。法理上的责任划分清晰明了,但20年积怨像块冰疙瘩,让两家人见面依旧低头绕着走。

“法律能了案,未必能化心。”尽管这起纠纷通过调解结案,可20多年工作经验告诉黄强,法律裁决固然能定纷止争,却难解心结。于是,他带着“法理+情理”两本账往返于两家进行回访。在3个多小时的推心置腹中,黄强抽丝剥茧般捋顺了两家的积怨,更以“远亲不如近邻”“和字暖人心”的朴素道理,渐渐融化了双方心中的寒冰。

“法理是标尺,人心是温度。多跑几趟、多劝几句,能让邻里之间重现暖阳,一切都值得。”黄强说。

这份“案结事了人和”的坚守,源自“老书记工作室”的初心使命。“老书记工作室”成立于2023年5月,是平南法院在贵港法院“党耀天平·荷法银辉”党建总品牌引领下的创新实践。一批退休法官、老书记褪去“法袍”换上“布衣”,凭借“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人熟地熟事熟”的独特优势,重返人民调解工作一线。他们既是精通法律条文的“老法师”,也是深谙乡俗人情的“老乡亲”,用方言讲法、用乡规说理,让矛盾化解既有法治力度,更富民生温度。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在广东生活习惯了,教育资源也更好,放手不是不爱,而是让他们飞得更高。”面对陈女士与郭先生的抚养权纠纷,该室负责调解的“老法官”的一番话解开了双方的心结。原来,陈女士与郭先生育有两子,孩子自出生后便随母亲在广东生活。小儿子到了上学年龄,却因户口随父亲影响入学,陈女士遂诉至该院争取抚养权。

调解中,负责调解的“老法官”既以民法典中“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算清“法理账”,明确抚养责任边界。同时,又以“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情理账”,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两子由陈女士抚养,郭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并可随时探望,一场可能激化的家庭矛盾在诉前得以妥善化解。

截至今年10月,“老书记工作室”已累计前端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20余件,其中近七成是尚未进入诉讼程序的“未诉萌芽纠纷”,涵盖邻里、家庭、小额商事等多个领域。得益于源头治理的成效,平南法院民事案件收案量连续3年下降,越来越多的邻里恩怨、家庭琐事在“家门口”得到妥善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前端解纷,解的是矛盾,化的是人心,提的是治理效能。”平南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艳华表示,“‘老书记工作室’里的‘解纷老兵’,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乡土实际多向融合,在法理的棱角和情理的温度间,用一次次田间地头的奔走、一回回推心置腹的沟通,让法治信仰深入民心,为推进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银发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