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周日时评】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2025-04-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园园  

在港北区的青山绿水间,壮族油纸伞撑起四百年的烟雨记忆,竹编器具交织着时光的经纬,鬰林布晕染着千年的靛蓝诗篇……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技艺,穿越悠悠岁月,在当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诠释着非遗传承的密码——既要扎根于历史土壤,汲取丰富养分;更要以创新为枝叶,触摸时代脉搏。

文化基因的赓续,是非遗存续的坚固基石;创新转化,则是非遗活化传承的金钥匙。唯有深植于文化根脉,方能抵御时光的侵蚀;唯有敞开创新胸怀,才能永葆艺术的青春活力。韦军民、李秋林、黄娇兰等一代代传承人,以匠心守护着壮族油纸伞、竹编、鬰林布的制作技艺,让这些古老技艺得以完整保存并日渐蓬勃发展。前不久,贵州苗绣在国际时装周上惊艳亮相,更证明非遗并非历史的标本,而是流淌不息的文明基因,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依然璀璨夺目的终极密码。

当千年壁画在元宇宙中重获新生、传统织造技艺融入高定服装设计、竹编与时尚灯具相遇、壮族油纸伞化作艺术摄影的诗意道具,非遗不再是供人观赏的“活化石”,而是摇身一变,成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可品鉴的时尚潮流、可交互的数字资产、可共鸣的情感载体。这种活化传承,让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完成了表达方式的华丽升级与迭代,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塑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破解非遗传承的时代命题,需从多维度探寻答案。

首先,为传统装上科技的翅膀。借助数字传播的力量,让非遗“看得见”“摸得着”。今年春节期间,抖音平台上非遗相关内容总投稿量近5000万,总播放量达1679亿,分享量同比增长78%。数字技术使非遗技艺突破了地域限制,在云端构建起一个全新的文化场域,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非遗的魅力。同时,对非遗技艺进行技术解码,建立技艺基因库,如景泰蓝制作引入3D打印技术提高复杂器型成品率,故宫博物院利用3D建模复原《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光谱,将抽象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参数,实现非遗技艺从经验传承到科学传承的范式革命。

其次,构建开放式的传承生态。当竹编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从家族秘技变成富民产业,当染布作坊转型为非遗研学基地,非遗技艺便跳出了封闭的传承系统,在与现代教育体系、市场经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度交融中,构建起一个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活态传承机制。这种机制既保持了非遗根脉的纯粹性,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持续生长的养分,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再次,青春赋能注入活力。年轻一代的加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无限可能。李子柒以三条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视频回归,收获千万点赞;韦军民曾在全国各地景区开设油纸伞专卖店50多家;李秋林编织竹编制品远销国内外……传承人用自己的方式重写非遗方程式,让传统与现代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实现完美融合,推动非遗技艺从“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转向“云端共享”,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创盛宴。此外,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形成了从职业教育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体系,将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注入强大生命力。

当非遗技艺从历史深处走来,与新时代相遇,当代非遗传承人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要当好与时代对话的开拓者,在技艺基因解码与现代表达重构中开辟新境界。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创新进取的精神,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