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电力需求持续攀升的当下,发电厂的高效运营已成为经济稳健前行的重要支撑。众多发电厂以革新为驱动,在技术、管理等多维度发力,为高效发电、降本增效、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一些发电厂摒弃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传递迟缓的弊端,积极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快速流通与共享。在发电计划制定上,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根据市场需求预测、电网负荷变化以及能源供应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电计划,避免过度发电或发电不足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积极引入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发电设备运行状态。这不仅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故障,还能根据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发电参数,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
广西北部湾陆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贵港发电厂大胆革新,取消内部滚珠轴承,改用巴氏合金筒式轴瓦。改造后,受油器基本免维护,机组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彻底消除重大隐患。同时,电厂运用热成像仪、无人机等为发电、输电设备进行“体检”,及时排除异常,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并积极投身智慧电厂建设,探索使用机器人进行智能设备巡检、操作,运用AI进行设备故障分析、水情分析调度、机组出力调整优化,有效降低了单位发电成本。
央广网2025年2月21日的报道介绍了国内首例创新升级及延寿改造的火电机组——天津蓟州盘山电厂1号机组的改造情况。该机组是将原有的两台530兆瓦俄制超临界机组升级改造为国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改造完成后,供电煤耗从323克/千瓦时降低到小于278克/千瓦时,深度调峰进化为改造后的20%THA,供热能力从2×258兆瓦进一步提升至2×630兆瓦,并新增以前不具备的供汽能力,以满足区域内日益增长的供热需求。为后续国内老旧燃煤机组实施延寿改造提供技术示范。
在革新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要素。发电厂需要汇聚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革新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鼓励技术人员参与前沿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应完善激励机制,对在革新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随着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持续变化,发电厂需持续革新,积极探索储能技术与发电系统融合,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加强与上下游产业协同,构建绿色能源产业生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高效、清洁的电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