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走向上的路 ——读《理想国》有感

2022-11-30   来源: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 陈敏   作者:   网络编辑:何美凡  

我读柏拉图的第一本书是《理想国》,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人类正义问题的开山之作,人类心灵史永远的回响,教你如何思考世界,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没有理想了就没有未来,每一个理想国,都会在你的心中培植和平、正义与博爱的美好希望。”《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乌托邦思想的著作,被称为“关于正义的学说”,它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理想国》天才般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本,闪耀着人类智慧理性的光辉。在读这本书之前,柏拉图在我心中就是一个哲学的符号,一个神圣的代名词。2022年6月,连续降雨带来的种种隐患,使得工人停工,学生停学。当一直奔跑的脚步突然停下,我给自己最好的安排就是读书,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理想国》。

读这本书,最令我羡慕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者之间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人生得一导师,足矣。读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拉图认为哲学应该走到现实生活中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如此哲学是为哲学。这本书段落缜密,博古通今,对辩精彩,但是读来一点也不显生涩,令人感到妙趣横生。这本书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大多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具有综合性,实用性。读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柏拉图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尊重,以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离世的痛惜。即使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柏拉图这位西方哲学史上留下大量著作的人却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自己的哲学立场。《理想国》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但真正表达意见的却是柏拉图。柏拉图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执意建造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希望能够给当时典雅的统治者一些建议,让希腊重新恢复到有序的治理当中去,可见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全书共十卷,三十多万字,是一本对话体著作。这让我想到了《论语》《简爱》《百年孤独》《雾都孤儿》等著作。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殊不知内容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从第一卷慢慢往后读,我明白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首先是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的一无所知;然后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接着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寻找一般美德;最后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原来启发性原则是这样来的,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问答中自有乾坤啊。

从书中走出来,回到现实的工作当中。我常常问自己,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是怎样的?我如何去建设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建设得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做?带着这些问题在学校管理中苦苦耕耘。记得刚刚接手木松岭学校的时候,有人跟我说:“木松岭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是不是改成江南小学或第一小学?”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听从这部分人的意见,而是从“松”的品质出发,提出了“浩融养正”的核心理念,并以“养青松正气,育时代良才”为校训,决定建设一所具有青松正气的学校,培养具有青松正气的时代良才。并和全体师生一起从“以法养正、以智养正、以礼养正、以艺养正、以安养正、以境养正”六个方面打造学校的主题文化“青松文化”(正文化)。经过四年的努力,当学校获得国家第二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后,我知道我走的路对了。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我不敢说自己有治校的经验,或者有多高明。用艾青的话来说,一切只源于“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解读柏拉图《理想国》的,我从书中读到最多的就是“爱”,一种对祖国、对人民强烈的爱。只不过他是用一种对话的方式来呈现罢了。我没有那么高明,我能做的就是把我对教育的爱付诸于一点一点的实践和探索之中。

四年前,我的工作单位发生了变化,我来到了一所崭新的学校。那时,学校还没有建好,道路是黄土,校园里也是黄土,楼建了一半,校门也建了一半。从进门哪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人在奔跑,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于是做教研,搞创新,建立“美团式”校本研修,成立“教师成长训练营”。先把老师培养好,然后再让这些成长起来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开展“五个会”的劳动教育,去开展科技创新,去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就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逐渐被建立了起来。最妙的是整本书阅读的推广,从学生到家长、再到老师,人人读书。后来,我们又一起建设了四季校园,建设了“青青书吧”,建设了“轮胎乐园”,建设了“清风长廊”。就像做梦一样,当年那所到处是黄土的学校,如今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理想国》天才般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本,闪耀着人类智慧理性的光辉。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们带着爱出发,用双手去建设属于今天的,甚至走向未来的教育理想国。正如柏拉图再文章最后所说“就让一直这样追求正义和智慧吧,走着向上的路。”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