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着眼“未来” 奔向远方——访广西第十一届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得者、青年作家彭敏艳

2024-03-23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记者 张日芳  

3月22日,广西第十一届文艺创作铜鼓奖颁奖仪式在南宁举行,我市平南县青年作家彭敏艳,以科幻小说《未来之城》捧回铜鼓奖。

2007年,彭敏艳入职平南县镇隆镇盆龙小学教师,之后有多次工作变动,2023年底调任平南县文化馆馆长。彭敏艳在工作之余喜欢搞文学创作,并得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南县退休干部莫之棪的指导。2018年,她首次在公开刊物《贵港日报》发表文学作品,获得充分肯定。她坚持创作,数年来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约10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校园文学》《广西文学》《红豆》《南方文学》《三月三》等,中篇小说《续断桥》、短篇小说《42床病人》分别获第二届中国志愿文学大赛一等奖、三等奖,长篇小说《未来之城》获第八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长篇小说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你之前的作品,多以现实为主,后来又写科幻题材,这个转笔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记者问彭敏艳。她说了两件小事。

2019年底,她去邮政银行领稿费,90多元的稿费折腾一个多小时。工作人员跟她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汇款单。”另一件事,有一天她在菜市场看到一位七旬阿婆在顾客扫码后眯着眼盯半天付款信息,说她搞不懂这个码。

“智能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而保持对时代发展的独立思考,是写作人的责任,我想尝试一下。”彭敏艳说。

2020年春,彭敏艳开始《未来之城》的创作,在疫情停课的那个月就写了5万字,不久后她因工作变动搁笔半年。同年底,彭敏艳参加全市“荷文化”研讨会,这个作品意外获得市文联的扶持。

随着写作的推进,彭敏艳遇上写作瓶颈,因小说涉及面太广,尤其是科幻和侦探方面,她深感自身知识面狭窄。2021年春,彭敏艳不得不搁笔,甚至打起退堂鼓,想另写一部生活小说。

2022年1月,彭敏艳与市文联沟通更换扶持项目的题材,未果。而此时距离扶持项目交稿的时间只有9个月,她又回到《未来之城》的写作上。经过这番折腾,她又理了理思路,发现原来写的文笔太嫩,构思也不好,就一口气删掉4万多字。2022年春节期间,彭敏艳一边充电拓展知识面,一边写作,一点一点地突破瓶颈,写作慢慢顺起来。

彭敏艳工作很忙,只能利用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碎片写作。第八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截稿时间是2022年10月15日24:00,彭敏艳终于赶在15日晚上8:30完成《未来之城》,最后获一等奖。

《未来之城》讲述的是未来世界中简家三兄弟的人生经历。小说以简家三兄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围绕人工智能的生成与进化的整个过程展开,并衍生出与人类外形无异的“生物机器人”和可植入人脑的“生物芯片”。由于技术的不成熟,20年后,两者同时出现问题:“生物机器人”意识觉醒拥有人类思维;“生物芯片”出现不匹配导致脑系统运行中断。简家三兄弟的生活因此发生巨大变故。作品细节扎实,科技时代的特征深入文字肌理,叙事突破逻辑能力,突破思辨能力,突破虚实界限,在处理故事的同时把控着文本整体的逻辑,科幻与现实结合巧妙。

对于作品获广西第十一届文艺创作铜鼓奖,彭敏艳表示,没想到能获这么大的奖,这在她创作路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她有三点感悟,一是作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提炼成艺术作品,二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三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未来之城》共27万字,是彭敏艳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领奖之后,彭敏艳说:“创作期间的暂时搁笔,不是坏事,正好成就了新的思路。这次获奖,我在惊喜的同时倍感鼓舞,非常感谢党委、政府对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感谢各级文联、作协及师友们对自己的培养,我将继续努力,多出精品,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