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高原花

2022-08-27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肖曲林   网络编辑:周礼萍  

海拔五千多米,气候变化无常,青石嶙峋,荒芜无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里能种出花来?

当好友把这个发生在他身边的故事分享给我时,我起初难以相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那些花儿的照片,我真觉得这是小说里才有的浪漫主义情节。

故事的主人公叫孟想,在西藏高原当兵。那里人迹罕至,平日里,除了战友和路过的火车,很少能看见个活物。巡逻时最是寂寞枯燥。刚开始,孟想还新鲜有话说,心情好时甚至会讲几个笑话,慢慢地,话越来越少,后来,因为太熟悉,嘴唇都懒得动一下。

一天,走在巡逻路上,一个同年兵嘀咕着说:“唉,要是能看到点绿色植物就好了,我喜欢绿色,它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对呀,我们可以种草养花呀!”孟想望着一片荒凉,突然想为这平淡枯燥的日子增添点色彩。在高原,花很罕见。在转改士官后的第一次休假前,他把种花这个大胆想法告诉班里的战友。战友们一听,新鲜又兴奋,纷纷表示支持,一连串的建议把孟想的假期填得满满当当。

孟想回到湘西老家,先拜访农技站的技术员,向老师傅请教园艺培植的方法,又问人家要了些花种和松针土,最后特地装了袋老家的土壤。归队时,他满心欢喜地将这些收获打包进了行囊。

回到营区,孟想顾不得休息,便带着大家把种子种了下去。可在高原种花哪有那么容易。他们搭棚子、搞温室,学移植、搞嫁接,可辛辛苦苦种下的花种,要么不发芽,要么就是还没等到开花便枯萎了。

一个新兵揣测说:“大概是因为水土不服的缘故吧。”孟想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和战友们商量:不管是谁,休假回家时,都带点家乡的土壤和花种回来试试看。

每次花种子播下去后,孟想几乎每天都会在花盆边转圈,焦急地等待着发芽。其实,在高原上,凡事急不得,生长更是。稍微走快一点,就得脸红脖子粗,外加大喘气,再一会,嘴唇泛起青紫色,头一阵阵发晕。

不知过了多久,10个花盆里,有4个发出了芽。历史最好成绩。孟想激动得睡不着觉。但凡有闲暇时间,他就绕着花盆踱步。每隔几分钟,就低下头用手指量一下,看看这细小的芽芽有没有长大一点。孟想不在的时候,这几株嫩芽就由战友们照料,大伙都把它们看作心头宝。

有人可能会问:“浇点水、施点肥就行了,还要咋照料?”那他肯定是没上过高原。

高原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艳阳高照,一会儿就可能风雪交加。虽然搭了温室,但要保证恒温,也不是件容易事。为了保证芽芽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孟想成了追逐太阳的人。他和战友们细心观察太阳的方位,每隔一会就挪一下花盆。

芽芽努力地吸收阳光,拼命地向上生长,可长着长着就不长了。4株苗,眼瞅着就枯了3株。一大早起来,看着空荡荡的花盆,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感紧紧缠裹着孟想的喉咙——当了8年兵,仅自己就背过5次种子,一颗没种活,莫非又要悲剧重演?

还剩1株独苗苗,叶子的颜色有些颓废,孟想的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浇水、施肥、保温、晒太阳,一点点功夫慢慢做。不知过了多久,花悄然开了。一朵小花,粉红色,弱不禁风的样子,不知名。很快,战友们沸腾着围了过来。

“这是啥花呀?”大伙个个无比好奇,却没人答得出来。

“它开在高原,要不就叫它格桑花吧?”一个大学生新兵说。

“格桑花?好名字!”孟想颤抖地捧起它。

“快看!它恰好有八片花瓣呢!”一个西藏籍战士惊喜地说,“在西藏有个美丽的传说,只要找到八瓣的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孟想最开始不相信,直到那次休假相亲。

那年,孟想经过亲戚牵线,结识了同乡的医生李丽。相处异地的两人靠书信联系。孟想寄出第一封信便是把种花的过程告诉李丽,并在信中装上那8片花瓣,他没有想到,很快便得到李丽的回复。信中,李丽对扎根高原、献身国防的孟想表达深深的敬意。从此,盼信,读信,回信,成为两个人无比快乐的事。时间一长,两颗火热的心越靠越近。

第二年,在孟想的盛情邀请下,李丽来到高原,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孟想亲手种植的花儿。阳光照射下,她脸上的笑容像极了那一片片花瓣。远远望去,两人相拥的场景分外美丽……

听完这个故事,我心里百感交集,有惊奇、有感动,有祝福,更多的,是敬佩。都说高原苦寒难待,站上高原就是奉献,而一代代高原军人如白云映衬蓝天、江河拥入海洋般,用青春甚至生命奉献着祖国万里高原。孟想和他的战友们正如那些花儿一样——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无闻里,缓缓生长,迎风绽放,笑傲风雪,仿若格桑花圣洁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