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水平台旁,李桂南与群众亲切交谈。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在平南县武林镇上旺村大冷屯的凤山泉畔,一股清冽泉水日复一日滋养着周边百姓,也流淌着80岁老党员李桂南的赤诚初心。李桂南是一名退役军人,党龄56载的他,用寻泉引水、公益利民、兴产富民的实干,将“活水”注入乡土、注入人心,以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9月29日清晨,相邻乡镇大安镇的村民王伯专程赶来凤山泉接水,蹲在平整的接水平台边装水时,忍不住向旁人感慨:“泉眼就在山脚下,当时荒草长得比人还高,多亏李老发现了这处水源!我每周都来这儿装水,周边乡邻都夸这水质好,煮粥煮饭口感很好。”王伯口中这处惠及乡邻的“宝藏水源”,能从荒草丛生的泉眼变成方便取用的民生水,离不开李桂南多年来的坚持与实干。
2014年,李桂南在巡查屯中山林时,意外在齐腰深的荒草丛中发现了这处泉眼。他俯身尝了尝泉水,清冽甘甜的口感让他心头一动,觉得这处水源质量不一般。为了确认泉水品质,他自掏腰包采集水样送往专业机构检测,最终确认这是优质的凤山天然矿泉水。“这么好的水不能白白流淌,得让它滋养屯里人和周边乡邻。”抱着这个念头,李桂南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带着大家一起清除泉眼周边的杂草灌木,顶着烈日开挖引水渠,又凑钱购置管道铺设。经过两年多的忙碌,2016年9月,500米外的泉水终于顺利引到了屯里,李桂南还牵头搭建了简易平整的接水平台,让村民不用再跋山涉水找水喝。
随着知晓凤山泉的人越来越多,前来接水的人流日益增多,通往屯里的山路却成了新难题——原本的土路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泥泞崎岖,老人小孩取水时很容易滑倒,安全隐患凸显。李桂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次主动站出来牵头,一边动员村民自愿集资,一边多次跑村委会沟通。在村委会的协助下,他们成功申请到“一事一议”政策财政奖补,形成“群众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共建合力。没多久,那条难行的泥泞路就被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和取水,也让周边乡镇的群众来接水时更安心了。
泉水滋养了乡邻,也凝聚了人心。来凤山泉取水的村民都想着为这股“暖心水”出份力,有人主动捐一元、两元,时间一长,一年下来竟积攒了近两万元。“寻水、引泉都是李老操的心,这钱该留给李老自己用。”屯里人都这么说,可李桂南却毫不犹豫拒绝了:“水是大家的,这钱也得用在大家身上。”就这样,这笔“泉水钱”成了大冷屯的公益基金,由李桂南细心管理。他看着接水平台旁总冒出杂草,水池也需要定期清洗,便想着用基金给屯里的老人添份轻活儿——让老人负责清理水池、除草扫地,每次劳动能拿到80元报酬,既美化了环境,又给老人增加了收入。
后来,李桂南发现屯里一直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老人们没地方聚集聊天,年轻人也少了聚集的去处,便又萌生了建文化广场的想法。2017年8月,他从泉水公益基金中协调出部分资金,又自掏腰包补上2000多元,带着村民们一起动手,在泉眼旁建起了文化广场。从此,这里不再只是取水歇脚的地方,更成了屯里人休闲娱乐、操办红白喜事的公共空间:谁家办婚礼,李桂南会提前帮忙打扫场地、布置细节;谁家有老人过世,他会主动牵头料理后事,让家属少些奔波;邻里间有了矛盾纠纷,他也会拉着双方坐在广场上聊家常、讲道理,把干戈化解于无形。除此之外,泉水公益基金还用来修补破损的道路、在屯里安装路灯。逢年过节时,李桂南还会带着米和油看望屯里的特困老人,让这笔钱真正成了应急解困的“暖心钱”。
在李桂南看来,光靠泉水解近忧还不够,得为屯里谋一条长远的增收路,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甜。他把目光投向了水源旁那片长期闲置的荒山——“要是能把这片地用起来搞产业,屯里人就能在家门口挣钱了。”有了想法后,李桂南立刻行动起来,一边四处联系企业、寻找合作机会,一边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耐心讲解土地流转的好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说动了一名广东客商前来投资。2018年,百亩砂糖橘种植基地在荒山上正式建立,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坡,渐渐变成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果园。闲置的土地被“激活”了,村民也有了新活计,大家在果园里施肥、剪枝、采摘,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拿到稳定收入。这一片翠绿,不仅绿了山头,更甜了大冷屯人的日子,产业发展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真正流进了屯里的血脉中。
如今,凤山泉畔依然能看到李桂南忙碌的身影:他会时不时检查泉水管道有没有破损,会去文化广场看看卫生情况,也会到砂糖橘基地和村民聊聊收成。这位八旬老兵党员,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把党的事情、屯里的事情、群众的事情办好”的不渝初心,用50年党龄映照着“退伍不褪色”的坚定承诺,让那股清冽的泉水,连同他的为民初心,一起流淌在邻里心间,温暖着一方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