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我市作为广西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力筑牢粮食安全生产防线,交出了一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答卷。“2020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年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长’。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32.22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达154.84万亩,产量62.04万吨,排名全区第二;目前晚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赋能、完善政策体系等多重举措,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生产防线,有力保障了“浔郁粮仓”的丰盈与稳固。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压舱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市坚决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一方面,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扎实推进耕地恢复工作,确保全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集中力量打造“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优质良田。今年国家下达“两重”建设项目第三批投资计划,我市桂平市、平南县成功获批2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13.33万亩,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2.8586亿元,项目数占全区18.2%,资金量占全区33.9%,资金量和项目数均排全区第一。
强化科技赋能,激活“新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同时,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应用。
在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实现远程控制灌溉;无人机航拍结合多光谱分析,可精准判断作物长势和营养状况。“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对粮食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还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走在全区前列,有效缓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
完善政策体系,调动“积极性”
稳住粮食生产,关键要稳住种粮人的心。我市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确保政策红利真正落到种粮农民手中。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民种粮风险。
我市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订单农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效激发了各类主体种粮的积极性。
仓廪实,天下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在耕地保护、科技兴农、政策扶持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浔郁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
作者:全媒体记者李禹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