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把关 专业指导 规避风险
公职律师为基层治理注入“法力”
——平南县创新推行公职律师挂点乡镇(街道)工作机制记述
韦少梅 蒋德玲
“以前处理违建案件,总担心程序出错、法律依据不足,心里没底;现在有公职律师全程跟进指导,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近日,平南县平南街道干部在成功处置一起违建别墅案件后,对当地首创的公职律师挂点机制赞不绝口。
近年来,“依法决策缺指导、矛盾化解缺抓手、法律服务缺覆盖”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平南县基层治理工作,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平南县在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公职律师挂点乡镇(街道)工作机制,推动法治力量从“后台保障”走向“前台服务”,助力基层治理实现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预防风险”、从“分散各自为战”到“协同高效联动”转变。
筑牢法治堤坝
“过去缺少专业的法律人才,导致基层执法常常陷入被动,如今公职律师提前介入,让每一步决策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平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鉴泽介绍道。
今年4月,平南县率先出台《平南县公职律师挂点乡镇(街道)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方案》,构建起“制度保障—全域覆盖—精准服务”的工作链条。全县公职律师挂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后,来自县内各单位持证的、经验丰富的21名公职律师整装出发,分赴全县21个乡镇(街道),实现基层法律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100%全覆盖。
“每月至少到基层1次,我们要打造嵌入治理体系的‘法治芯片’,为基层工作注入专业法治力量。”平南县司法局局长李益欢说。这些“法治芯片”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关键环节,参与重大决策研讨、信访接待、矛盾纠纷化解等重大事项,用专业能力为基层工作保驾护航。
在平南街道违建别墅处置案中,挂点该街道的公职律师陈仕学前期实地核查违建事实、固定关键证据,行政复议听证时提供严谨法律论证,庭审应诉中精准抗辩,强制拆除前逐项审查程序合规性……每一个环节,陈仕学依据法律法规提出专业性、针对性意见,既确保处置全程于法有据,又为破解僵局提供专业方案,成为案件依法稳妥解决的“智囊”。
据统计,该机制运行以来,21名公职律师已参与乡镇(街道)重大决策研讨26次、重大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19件、重大项目法律风险评估12个,让基层依法决策底气十足。
助力乡村振兴
“解决一个问题只是起点,构建基层法治生态才是目标。”这是平南县挂点公职律师的共识。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他们创新推出“1+3+N”调解模式——以1名公职律师为核心,联合相关人员及相关部门,形成化解合力。截至目前,该模式已成功调处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15起,调解成功14件,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平南街道某养牛基地项目的“重生”,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此前,该项目拖欠137名农民工工资达450多万元,农民工心急如焚,项目也因纠纷陷入停滞。接到诉求后,挂点公职律师迅速介入:一边耐心倾听农民工诉求,梳理合理合法的维权方向;一边主动与项目方沟通,剖析拖欠工资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促使其正视问题。经过多轮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农民工拿到了拖欠的工资,停滞的项目也重新启动,实现了“保障农民工权益、推动项目发展”的双赢。
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公职律师又化身“经济医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把脉问诊”。他们主动为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法治体检”,仔细排查土地流转、合同履行等环节潜在风险点18个,审查涉农合同10份,纠正条款漏洞37处,直接为村集体挽回经济损失8.2万元。同时,指导修订村规民约7份,新增相关法治条款13条,让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法治导航”。
为了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这一工作机制的“红利”,平南县借力“平南普法”AI普法数字人“龚小法”,将挂点公职律师的服务延伸到线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在线咨询、合同审查、调解预约等服务。截至目前,该县挂点公职律师深度参与普法,开展专题法治讲座10场、发放宣传资料1.3万份,累计服务2000人次,让法律知识像春雨般浸润民心,逐步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送法”转向“种法”
“送法不如授法,授法更要让法治能力在基层扎根生长。”这是平南县公职律师挂点工作机制的核心思路。为此,平南县创新建立“传帮带”培育机制:每名挂点公职律师定向培育10至15名“法律明白人”,至目前已精准培育217名“法律明白人”骨干;同时,通过微信群实时为全县2218名基层法治骨干提供法律指导,形成“1名公职律师带10余名骨干、辐射百余名群众”的层级化服务网络。
如今,平南县基层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显著提升,涉法事务处理效率较此前提高40%。大安镇某楼盘项目欠薪纠纷化解后,挂点的公职律师李云汧结合案例进一步为镇村干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专题培训,详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关键条款与执法流程,让基层干部掌握预防和处置欠薪问题的“法律工具箱”。这种“以案释法+实操教学”的模式,正是“能力生根”的鲜活注脚。
在该县大成工业园,法治赋能同样成果亮眼。30人次公职律师进驻政法服务站,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民商事纠纷联动解决等机制,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园区发展的“金名片”。
如今,公职律师挂点机制正以专业力量为基层治理“强基赋能”,为科学决策“校准航向”。黄鉴泽说:“我们将持续擦亮这一基层法治建设品牌,让法律服务更精准对接基层治理和群众需求,让法治成为平南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