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9月9日起,港南宣传推出教师风采系列。让我们聚焦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教师,将最深的敬意与赞美献给这份人间最温暖的事业。
以德为先,做播撒真善美的“点灯人”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这是梁旭杰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班主任,她坚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从不依赖生硬说教,而是将价值观引导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
早晨七点半,校园还浸在薄雾里,梁旭杰已站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这个习惯她坚持了二十三年。课堂上,她会结合课文讲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的故事,在《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组织“英雄精神代代传”主题讨论;课间,她蹲下身倾听学生的烦心事,用“你看,困难就像课文里的拦路虎,咱们一起想办法打败它”这样的话语帮孩子重拾信心。
“梁老师的班会课从不说教,却总能让我们明白该做什么。”六年级学生姜锦鹏说。在她的班级里,“文明角”贴着学生自制的诚信小故事漫画,“成长树”上挂满记录互助瞬间的便签,崇德向善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深耕课堂,让语文学习成为快乐的旅程
“同学们,咱们今天跟着《故宫博物院》来场‘云旅游’”在梁旭杰的语文课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她深耕新课标,将枯燥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武松打虎》时组织课本剧表演,分析古诗时,带着学生在校园找“诗中的意象”,甚至把辩论赛搬进课堂,让学生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开展唇枪舌战。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她在班级设立“流动图书箱”,每月带着学生办“读书月报”手抄报;发现留守儿童阅读量不足,她自掏腰包购置百余本课外书,发起“睡前故事接龙”活动。她的创新不止于此——在贵港市课堂教学比赛中,她设计的“红色经典课文思维导图”教学法,将抽象的文本结构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图谱,斩获一等奖。
“梁老师的课像讲故事,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点。”毕业生杨创回忆,当年自己语文成绩垫底,是梁老师用“句子魔方”游戏帮他攻克病句难关,“现在我还能想起她拿着卡片教我们‘主谓宾排列组合’的样子。”
爱生如子,做守护成长的“暖心人”
“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只是花期不同。”这是梁旭杰的教育箴言。班里的留守儿童小雨曾因性格孤僻经常逃课,梁旭杰每周三次利用午休时间给他补课,带他参加“校园小记者”活动,慢慢帮他打开心扉;学生小琪父母离异后成绩一落千丈,她不仅帮孩子补习功课,周末还邀请她到家里做客,“像妈妈一样听我讲心里话”。
二十三年来,她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个“秘密抽屉”:里面有创可贴、感冒药等常用物品,还有记录着每个学生特点的“成长手册”——谁爱吃甜食、谁对花粉过敏、谁最近情绪低落,都记得清清楚楚。“梁老师记得我们的生日,会偷偷准备小蛋糕;下雨时,她的伞总偏向我们这边。”许多学生毕业后仍保持着和她的联系,在教师节寄来手写贺卡。
携手同行,做教育路上的“传帮带”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作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梁旭杰毫无保留地分享教学经验:她整理的《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案例集》成为年轻教师的“工具书”,每周三的“梁旭杰工作室”教研活动场场爆满,她带的5名青年教师全部在区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梁老师会逐字逐句帮我磨课,连板书设计都细致指导。”青年教师甘云竹说,去年自己参加教学比赛,梁旭杰陪着她修改教案到深夜,“她总说‘别怕试错,我当年也犯过不少错’”。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梁旭杰依然保持着对教育的热忱:教案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更新到最新课标,手机里存着几百个学生的成长照片,电脑里存着二十三个班级的“成长档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爱上语文,爱上生活”。
二十三年寒来暑往,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擦,一批批学生走出校园,但梁旭杰始终站在那里,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一名基层教师最动人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