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港北,寒意渐浓,而港北区武乐镇的乡间却涌动着生机。11月13日,漫步在武乐镇水石村的小道上,村民李大姐深吸一口清新空气,笑着说:“以前傍晚根本不敢开窗,吃饭都得捂着鼻子,现在河水清了,空气甜了,饭后散步成了最惬意的事。”
这一喜人变化,源于武乐镇大力开展的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这个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的传统养殖大镇,通过高位推动、全面排查、铁腕治污三记重拳,彻底扭转了“养殖富镇、污染扰民”的困局,交出了一份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答卷。

近日,武乐镇政府工作人员在水石村现场指导养殖户排污。
第一拳:高位推动,织密责任体系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这是武乐镇党委、政府在整治工作中始终坚守的底线。今年,该镇迅速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出台《武乐镇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将责任区、负责人、时间表一一明确。武乐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养殖场、散养户一线检查调研,约谈群众屡次反映臭气扰民的某养猪场负责人,督促整改损害环境问题。镇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重点村、难点村现场督导推进整改工作。
为确保责任无死角,该镇构建“班子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整治责任压实到每一个角落。在人、财、物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排查整治工作开展,从综合执法、乡村建设、农业服务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专职抓整改,镇纪委则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约谈提醒相关责任人,确保整治工作不打折扣、不走过场。
“以前我家猪场的粪污直接排到河里,夏天臭味能飘半条村,邻居都有意见。镇里来人后,没有一味关停,而是派技术员教我建沼气池、储粪场。现在粪污变成了有机肥,不仅无污染,还能省不少化肥钱,今年养猪收入比去年多了2万元。”水石村养殖户韦玉团说。
第二拳:全面排查,摸清污染底数
“治理污染,首先得知道污染源在哪、有多少。”武乐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杨月芳介绍,该镇创新采用“天上看、地上查、群众报”的三位一体排查模式,全面摸清养殖污染底数。天上,无人机对全域进行航拍,精准定位隐蔽在山林、村庄边缘的养殖场;地上,镇村干部、网格员开展“拉网式”走访,确保不漏一村一户;同时,设立有奖举报电话,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即时报”参与监督,形成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围。
为实现精准管理,该镇为每家规模养殖场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养殖种类、规模、粪污处理设施及存在问题,实现“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对8158家畜禽养殖场、专业户、散户的全面排查,并科学划定“规范类、整改类、关停类”三张清单,实行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对设施齐全、运行规范的,加强日常监管;对设施不完善的,指导升级改造;对位于禁养区或污染严重的,坚决予以关停搬迁。“以前不知道村里有多少污染源,排查后一目了然,治理起来也更有方向了。”参与排查的网格员吴家海说,“刚开始排查时,有些散户不配合,说‘养几头猪而已,至于这么较真吗’。我们带着案例上门讲解,还帮他们联系整改技术,现在养殖户都能积极配合。”
第三拳:铁腕治污,守护绿水青山
“对污染行为,我们坚决零容忍!”武乐镇综合执法大队队长韦海欢语气坚定。该镇整合环保、农业等执法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和突击检查,对偷排直排、设施闲置等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镇联合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对直排粪污造成环境污染的东南村胜仁养猪场立案查处,罚款27万元,成为全镇整治的典型案例;18家存在问题的养殖场被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该镇组织养殖行业负责人集体约谈会,通过以案示警、以案释法,让养殖户深刻认识到污染的危害性。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武乐镇更注重疏堵结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养殖场建设沼气池、储粪场安装除臭设施等,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现场指导,帮助养殖户向标准化、生态化转型。今年,武乐镇指导养殖场签约消纳种植场地6000多亩,改建、新建和扩建粪水发酵池、过滤池30多处,新增粪水收储能力近2000立方米。“以前粪污乱排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现在建成沼气池,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用来发电、施肥,一举两得。”水石村养殖户潘育金说,如今他的猪场经过整改,不仅通过了环保验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为防止问题反弹,该镇还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纳入村级网格化管理,定期开展“回头看”。“整治不是一阵风,我们要让绿水青山成为武乐镇的永久底色。”武乐镇党委书记范炳和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健全长效监管机制,让武乐镇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绿色动能。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