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晨曦初露,稻虾田里波光潋滟,制衣厂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近年来,在桂平市马皮乡,一场以就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村民的生活轨迹。
“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收入也不稳定。现在我在村里的制衣厂上班,每月能拿3000多元,下班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农忙时也不耽误田里的活儿。”马皮乡嘉荷村村民黄阿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返乡就业村民的心声。她口中的制衣厂,是村民黄元栋创办的小型服装企业。2024年,黄元栋利用家里闲置的老房子办起一家可吸纳30多人就业的制衣厂,同时还管理70余亩稻虾养殖基地,实现了“小厂+农田”的双轨发展,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领头雁”。
黄元栋的创业故事并非个例。在马皮乡,一批像他这样的“领头雁”正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大龙村支书带头发展稻虾养殖,让生态种养成为增收新路径;均福村、西河村支书深耕围餐服务,盘活乡村闲置劳动力;加石村支书进军垃圾清运和钢材铁钉经营行业,开辟便民利民新产业……这些“点”上的突破,汇聚成“线”的延伸,织就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脉络。
如果说个体带动是“星火”,那么规模化就业载体则造就了“燎原”之势。马皮乡立足区位优势,精准施策,推动就业载体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升级。一方面,依托毗邻桂平市纺织服装产业园的优势,精准招商、优化服务,推动建设多家可容纳100—200人就业的规模化制衣厂。截至目前,马皮乡辖区内共有制衣厂48家。另一方面,持续推进200万羽蛋鸡养殖等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设及运营全过程优先聘用本地劳动力,让规模化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为让产业发展更稳、群众就业渠道更宽,马皮乡在推进规模化载体建设的同时,还探索出了一条“承接小单、错位补位”的服装产业发展路径,鼓励本土企业从小规模起步、在细分领域发力。同时,通过开展电商直播等专项技能培训,组织种植大户赴先进乡镇交流学习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提升务工人员就业技能。该乡还通过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措施,为本土企业和致富带头人“保驾护航”,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从黄元栋的“小厂+农田”,到各村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再到全乡规模化就业载体的蓬勃发展,马皮乡以“点”的突破激活“线”的延伸,以“线”的贯通带动“面”的繁荣。目前,全乡通过稻虾种养、服装加工、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已带动60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核心在于就业保障。通过“以小见大”的产业布局、“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马皮乡正以就业为笔、产业为墨,绘就一幅产业兴旺、村民富足、乡村宜居的振兴画卷。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