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为应和着节日的氛围,我选阅了一些有关于讴歌劳动人民的古诗。诗万千首,达情千尺,令我感触很深刻的是诗仙李白的一首《秋浦歌十七首》,文如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诗仙李白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秋夜冶炼图,生动的呈现了古代冶炼工人火热的劳动场景。冶炼工人把最强壮,最有活力的青春贡献给冶炼。虽然寒霜染白了两鬓,但都不觉冰火两重天的苦累,以歌一两曲唱响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我外婆。在脑海里翻山越岭找遍所有的记忆,她四季都是长在那几亩地上,从来没离开过。想起初次见面时的她,灰棕色的斑斑点点布满脸的两颊,额头上本来平滑的皮肤早已被流逝的岁月偷换成了一条条横着长的肉纹,头顶上的白发已经见识过万千个日子的风霜,她老了。
她老了,也该是从土地上拔出来,享受儿孙绕膝带来的闲暇时光了。可是,东边的日出还没来得及赶上她勤快的步伐时,你会看到离堂屋不远处的几亩沙地上,有一轮长在地上,没有光亮,呈暗黑色的月亮。她把自己的身体弯成了一轮月亮,一头赤裸的双脚印在露水打湿的泥土里,一头梳得整齐一丝不苟的头发都急着担心站不稳,跌倒吻着一抔抔的黄土。她是一个极其爱干净、整洁的人,平时厨房的木柴都要放得整整齐齐,灶台一尘不染的。但这样的她终日与僵硬干瘦的黄土打交道,那时候想不明白。早晨,小弟弟哭着找奶奶时,她在地里;晌午太阳正红艳,邻居阿婆来家里找她唠家常时,她在地里;傍晚叫喳喳的倦鸟归巢时,她弓着直不起的腰,悠悠的担着一担草,从地里回家来。
农忙时节,在清凉的晨辉照耀下,她佝偻着,嘴里一边喃喃自语“快长高快长大”,一边枯瘦的手像默默打着音乐节拍一样有节奏地抖落玉米种子,把丰收的期望播种。记得那时农家种庄稼不使用化学物质制作成的化肥,而钟爱去田间荒地里捡拾一些牛粪使其经过一系列工序发酵以后,用来供应庄稼生长所需的肥料,期间也把工作量增加到了几倍之多。那时候也最害怕去承担施肥这份苦差,反感那些肥料散发出臭烘烘的气味,甚至更惧怕下一步会抓出什么蠕动的虫子,这个活我一直是拒绝的。然而,外婆,这一轮比每个月初一初二更瘦小的月亮,从来不管脏臭气味、虫子,干净利索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放好,别无他想。当时她说的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怕什么,别看现在是臭的,但是你努力种好之后,它回报你的是香甜香甜的玉米,现在辛苦忍受着点又何妨。”
生活中,她有点吝啬,吝啬的是,土地上那么多苦差事,她没有过埋怨的声音,有的只是她在田间闲时空隙讲故事逗乐孙子孙女们的嘻嘻哈哈。金黄的季节,她把土地上的收获,变成了孙女的新书包和新裙子;变成了孙子的运动鞋和篮球,最后忘记了在北风呼号的寒冬给自己备一套保暖衣。
多年以后的今天,这一轮长在地上的月亮,已经回到土地里,不再长在地上了,但她成功的培养了更多的长在地上的月亮。
(2022年“中国梦·劳动美——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