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因“荷”识“覃塘”。覃塘小城,自古地灵亦人杰。
吾因好摄而识覃塘摄影名人“虾叔”。在覃塘摄影协会微信群里,“虾叔”这个富有岭南味道的称呼吸引了我,渐渐地,喜欢上虾叔充满历史韵味的人文图片,巧妙地用光影讲述主体人物在某种氛围下发生的故事。
认识虾叔,是在一次偶然的“牛杂聚餐”中,短小精悍的身材彰显出他的敏捷和矫健,一幅金丝老花眼镜遮挡不住炯炯有神的两眼。作为东道主的我敬了虾叔一杯,其不卖老而回敬了我,事后很久我才知道虾叔平时是滴酒不沾的。日久见人心,隔三岔五地与虾叔相处,被他性情豪爽、处事谨慎、做事执着潜移默化。
虾叔真名梁苏华,覃塘区覃塘街道人,虾叔的父亲先前是开照相馆的,后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为广大人民群众留影”,在1956年个体转集体中,他的照相馆成了覃塘镇供销社的集体企业,他也如愿当上了公社的宣传员。虾叔从小在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下爱上了摄影,他最早玩相机是1967年,当时还在使用木头相机,真正意义上玩摄影是从国产海鸥A4开始,从此走上摄影艺术的光辉大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虾叔,正值青春年华。采风成了虾叔最爱的摄影活动。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如一家,少数民族风情需要摄影人去采访去宣传,于是深入苗寨垌乡是虾叔的家常便饭。那时候广西的三江、融水,贵州的榕江等地的交通非常闭塞,语言沟通也成问题。虾叔会同摄友奔波几百公里扛着长枪短炮行走于各个村寨之间,时常风餐露宿,有时找不到懂普通话的人翻译,只能通过手脚并用比划来跟当地村民沟通。民族团结主题的拍摄,断断续续前后长达十年之久,虾叔和摄友们耗费巨资,拍摄了许多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风俗照片,让人们了解苗族的苗山坡会,侗族的送亲、坐夜、打同年、百家宴等等独特民族风俗,为推进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虾叔不但会摄,更擅长于导。拍摄人文图片时,他喜欢和片中角色沟通,引导人物自然而然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巧妙而自然地呼应作品主题。
不为利益而摄,不为获奖而摄。这是虾叔在摄影界的另类存在。
许多艺术学校的学生为了给自己塑造艺术形象,慕名而来约虾叔为自己拍特写拍外景,我有幸参加了几场。在现场,虾叔根据学生要扮演的角色,一边为学生讲述剧情一边与学生沟通,引导其快速入戏,为学生们拍出许多颇具戏剧性的作品,但却分文不收学生的钱。他说,为莘莘学子做一点事情,他们进步我开心,皆大欢喜。
虾叔照片的美在圈内是公认的。有人问虾叔,为啥从不投稿参赛以获奖励?虾叔说,我的老掉牙技术不及现在的先进科技了,让年轻人获奖多多鼓励多多吧,只要摄影艺术能代代相传就好了。
1804摄影工作室的股歌曾评价虾叔:“我是真心佩服虾叔的摄影技术和宽广大气的胸怀,最关键是虾叔的摄影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沉淀。”
不为名利摄影的虾叔却有一个“扬名”的愿望,成立一个“摄影博物馆”。虾叔父辈的摄影积累,以及虾叔自己对一些经典摄影器材的酷爱,目前虾叔收藏有很多摄影器材和有关摄影的书籍,有五六十年代木制室内座机、木制外拍机、放大机、尼康等各种品牌的机械相机、4×5英寸技术型专业机、传统黑白彩色放大机及暗房设备、各种专业镜头,以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出版的《中国摄影》《大众摄影》《国际摄影》《世界摄影》等摄影杂志藏书。虾叔希望能有个地方做成摄影博物馆,把自己毕生收藏的摄影器材、书籍以及作品一一展出,让来参观的摄影爱好者都能亲手操作罕见的相机,亲自体验暗房晒相片的操作过程,了解摄影的过去,创造摄影的未来。摄影博物馆也可以作为培养孩童摄影爱好的教育基地,无偿传授孩子们摄影技术。
衷心希望虾叔的愿望能实现,并从此“扬名”,让更多摄影爱好者慕名以虾叔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