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故土是灵魂的栖息地

2022-06-26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李举松   网络编辑:周礼萍  

记忆中的家乡广西,虽然贫穷,但那陈旧的土屋,弯弯曲曲的泥路,层层的农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却让人觉得倍感亲切,难以忘怀,足够回味一生一世。

新的一天降临大地,朦胧中听到队长那熟悉的高音:“喂!社员同志们,今天男同志耕地耙田,女同志插秧!”那声音由远而近,从低到高,婉转有力。人们随着声音陆续苏醒。几分钟以后又传来母亲的叨唠:“小杂种,还不起床,日头晒屁股了……”这声音几乎天天在重复着,似千年不变的调子。

人们扛着犁耙,迎着朝霞,牵着老牛走向田间小路,开始一天的劳作。远处连绵的群山一望无际,层层叠叠,远的渐渐隐去,近的清晰呈现出来;绿树成荫,鸟儿欢鸣,花儿飘香,袅袅烟雾环绕群山,从山腰绕到山顶,绕向天空;田间里老人吆喝老牛,犁耙荡漾着农田里的泥水,年青人担着秧苗唱着小曲,妇女和姑娘在田里排列整齐插着秧。山间、农田、劳动人群,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太阳把最后一丝霞光收藏,万鸟归巢,夜色来临,天慢慢变得深蓝。皎洁的月光撒落大地,草地上蟋蟀在鸣叫,萤火虫打着绿莹莹的灯笼在草地上、树木间到处游荡。月光笼罩的田野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远处的山丘不再像白天那样棱角分明,树木变成了黑黑的剪影;近处,隐隐约约看到没有插秧苗的田静如镜,倒映着月亮的倩影,清晰透亮。月光下,青蛙们演奏着“田园交响乐”,乐曲有轻有重有长有短,此起彼伏。夜色笼罩大地,乌云遮月时,天与地分不清,黑得出奇,青蛙声停,宁静、幽深、神秘,只有遥远的天边呈现一丝亮光。

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戏,几十年来印记在脑海里,难以忘怀。家乡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盖新房、婚丧嫁娶都有戏。听说哪个村子有戏班唱戏,周围村庄的人们太阳未下山就吃完晚饭,排着长龙不请自到。

入夜,乡间小路,如萤火虫一样的灯火向唱戏的戏台游动,早早到场争个好位置,看得清楚,听得真切,听得过瘾;有些做生意的,开戏之前,吆喝开张起来。演古装戏为多,《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东》《花木兰》……也有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戏。

临近春节,村里人就张罗演戏事儿,老年人演古装,我们年轻人演现代的,剧中人物差不多都是“争”来的,确实不合适的才换人,服装、道具都是自制的。记得那年演的一出打日本的戏,戏名我记不清了,那时我没讨得个角色,只好做人物化妆、道具、幕后监督。灯光用几个一两百瓦的灯泡,台词记不了的,幕后有专人按剧本读,台上跟着念就可以了;音乐是录音机经喇叭播放,枪声是鞭炮放的,当“鬼子”举起枪,就响了,配合十分默契,现在想起来那时何等幼稚,这也叫“戏”?但这是群众娱乐,引得男女老少哈哈大笑,像那么回事就达到目的了。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那一代时兴唱戏的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后继无人,偶然外村来演出的,只有爷爷奶奶婆婆婶婶捧场,场外只有打闹的小孩子,那些年轻人生活娱乐更丰富,卡拉OK,电影电视……我真担心不远的将来,民间戏会消声绝迹。

家乡的小河,说是河,实际上是人们用来灌溉农田的小溪。溪两边生长着婆娑多姿的树木,翠竹盎然,四季常青;古老而高大的榕树,遮盖河的两岸,溪较宽的有十多米,窄的也有三米左右,深浅不一。河段上有拱桥,也有供一个人过的独木桥。

夏日里,老人牵着水牛来到这里驱暑避热,孩子们赤着身赶着鸭子,投入河的怀抱;村上年轻姑娘三三两两在清粼粼的小河岸边,嬉闹洗衣被。冬去春来,河面变得越来越小,大人们撒着渔网,小孩子窜到水底石缝中摸鱼虾,河岸边站满捕鱼的人群。

魂牵梦绕的故乡,伴我几十年的故土,听惯那牛的宏亮粗犷的哞叫声和听惯鸟的清唱,闻惯花的飘香、喝惯甘甜的泉水,都牵动我的思绪。每当黄昏的时候,常常觉得故乡像一条小河流淌着,又好似高悬在天边的月亮,抬起头来就可以望着,却没有办法抵达它的身边。还有古老的土屋,虽然残旧简陋,但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居住过,那是勤劳勇敢的先辈们的智慧象征,是后辈们的骄傲。

故土是一个人灵魂的最后栖息地,游子像一片叶子,最后总要落叶归根,回归生命的本源。清代诗人崔岱齐写道:“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远离家乡的游子,只需一缕乡音,一种家乡土特产,就会连绵不绝勾起对家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