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荷城读书汇第二期《我与地坛》评论小辑

2022-06-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   网络编辑:庞丹婷  

用生命书写生命

梁春玲

当我沾沾自喜于二十一岁的灿烂年华时,书中同样年纪的史铁生正坐在轮椅上,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他用坚强的文字告诉同样身陷苦难的人们:“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夜读《我与地坛》,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触动。史铁生如他的名字一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在与生命的风暴做斗争的过程中,他成为一名猛士,用生命书写生命,用笔尖延续生命。

《我与地坛》的字里行间里蕴含着巨大的悲怆和无奈,又孕育着生机与希望。史铁生回忆起在地坛的十五年,常被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和为什么写作这三个问题困扰。最后他得出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的结论。他有了对生死更理性、深刻的认识: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是一件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而活着却需要巨大勇气和毅力。

史铁生还告诉我们另一重要的道理:人活着要学会知足常乐。当我们拥有双腿时就要尽情地奔跑,当失去双腿时便要珍惜能在轮椅上过活的日子。当我们拥有触手可及的事物时便别再奢求更多,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和幸运,因为我们没有失去更多别的。他在《病隙碎笔》里这样写道:“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书写属于他的故事,延续着自己生命长度的同时也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带去了生的希望,他的书写激励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许许多多走夜路的人。

母亲的伟大

庞羽曼

看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史铁生在大好年华失去了双腿,他起初认为是上天对他不公平。在读《秋天的怀念》时,我依稀记得他曾将怨气撒到母亲身上。他坐在轮椅上,奋力捶着两条废腿,那时他还不知道,他的母亲比他还要痛苦。身为母亲,即使她自己身患肝癌,她更担忧孩子的身体和未来。她一直陪着史铁生,直到她停止呼吸,他才醒悟。

她母亲的坚强与我的母亲有几分相似。

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对我格外关心。我一般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工作有时很晚才回来,一到家就忙忙碌碌做饭给我吃,安顿好我之后她便坐在电脑面前,一坐便是一个晚上,有时我半夜起来上厕所都能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母亲的辛苦,当母亲站在镜子前拔白头发的时间越来越多、睡觉前开始泡脚、开始喝热水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时间正催她衰老。

每当我生病,她总是第一时间把我接回家,急急忙忙带我去看医生,给我泡冲剂,让我喝茶。半夜醒来,隐隐约约听到母亲的哭声,我才知道她很心疼我,但她不愿意让我担心她,总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母亲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但她给予我的母爱,和史铁生的母亲给予他的母爱一样多。她们一样的伟大。

他比我们“站”得更高

黄小艳

初读《我与地坛》,刻板追求文字的华丽,再读时心头五味杂陈。

《我与地坛》是一篇将哲思与抒情融合的散文,主要写了正值青春岁月的史铁生忽然双腿残废与轮椅作伴,失意时走进地坛,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与母亲阴阳相隔时深深思念母亲,深感母爱的伟大,又在与地坛的对话中品味人生百态。

这篇散文的文笔绝佳,深深地吸引着我。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浮夸的玻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由坦荡”,再如“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的手法,将地坛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史铁生温热的文字与我的灵魂来了一场猛烈的碰撞。俗话说“人各有命”,有的人非富即贵,有的人穷苦潦倒,还有的人平平淡淡。正值风华正茂的史铁生,却惨遭命运的不公,永远被困在轮椅上。而他面对生活的困难,并没有草草了结生命离开人间,而是选择向阳而生。他身残志坚,以笔墨诉衷肠,带领我们感受母爱的伟大,带领我们“走”进地坛,感悟人生、思考人生。

很多人认为是轮椅“困”住了才华横溢的史铁生,纷纷替他感到惋惜,殊不知,史铁生先生比我们“站”得更高,挺直而坚毅。

不同的母亲,同样的母爱

古佳民

早在20年前,我即知道中国有一位叫史铁生的作家,但读他的作品甚少。最近,我有幸拜读他的《我与地坛》,内心为之一震,那不是在替我给母亲写的一封忏悔书吗?

我小时候在村里生活,脾气大又好动,还不太听话。那时候,家门前有一个小草垛,“冲啊!”我学着军人冲锋陷阵的样子,使劲往草垛冲,母亲大声喊“冇要跳”,而我哪里听得进?温柔的草垛下面,是可怕石头矮墙茬,我的头毫无悬念撞到尖石,血流满面。可能是撞击猛烈,头已麻木,因此我没有被疼哭。但,母亲在帮我包扎时却哭了,我才跟着哭。这不正是史铁生写的“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吗?

史铁生所得到的母爱,与我所得到的母爱是一样的。

我们家孩子比较多,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都还小,村里尚未通电,夏天很热,那时母亲带着3个小孩一起睡,晚上她摇蒲扇的手就没有停过。我记得,邻居的小伙伴多长痱子,而我们却没有,这是母亲长夜摇扇子的结果,待我们长大了,聊起此事,她才说,“就算睡着了,手中的蒲扇也没有停。”

作为享受母爱的人,我常常很难体会到母爱给予者的苦。年龄的增长,并没有让我停止给母亲制造难题,我时而因生活上的琐事对母亲发火。2017年初的一个凌晨,躺在医院病床上的父亲,像时光在我的指间流逝一样悄然离世,我十分的无助,一拳打在病床的铁框上,反而要母亲安慰,她无意中说了一句,“最苦是我啊……”是夜,母亲因悲伤过度,血压骤升,我竟然又一次不知所措,所幸听从一位中药师的医嘱,让母亲渡过此劫。

世间任何一位母亲都经不起岁月的蹉跎,她们付出的爱,需要我们及时回响。正如史铁生说的,“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否则“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届时任由你哭得死去活来,母亲也听不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在明天,只在当下,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