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强制购物,除了让游客花冤枉钱,利益受到损害,更让游客心堵,获得感、幸福感大打折扣,还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游强迫游客交易获刑,这是对旅行社和导游的警醒,也是行业重塑的契机。
据12月2日《新民晚报》报道,近日,黑龙江导游乔某、高某、宋某因以言语威胁强迫游客购买自费项目,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面临吊销导游证的行政处罚。
此次判决可谓大快人心,不妨将其作为整治旅游市场的新起点,深入反思并全面革新旅游行业生态。
近年来,旅游市场中的强制消费现象屡禁不绝。游客们本是怀着对“诗与远方”的美好憧憬踏上旅途,却常常遭遇相关消费陷阱。这不仅让游客的旅行体验大打折扣,甚至遭受经济损失与心理伤害。从一些游客被迫在高价商店中长时间停留购物,到因拒绝消费而被导游恶语相向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的极端案例,无不凸显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旅游服务的本质,也损害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与声誉。
依法严惩此类行为,意义深远。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是迟来却有力的正义伸张,让他们的委屈与损失得到了法律的回应;而对于潜在的违法者,这更是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彰显了法律的威严与不可侵犯性。法律的制裁明确地划出了红线,告诫所有旅游从业者,任何侵犯游客权益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每一次公正的判决都是对法治精神的彰显。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旅游市场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是谁,只要触犯法律底线,必将受到制裁。
近年来,导游被处刑罚并非孤例。如黑龙江雪乡导游姜某强推自费项目殴打游客,被判刑一年;桂林导游赵某长期采用限制游客行动自由、辱骂等手段,逼迫游客参加高价旅游项目,后被依法追究刑责,相关旅游企业也受到严厉惩处。
但也应看到,从个案严惩迈向行业重塑,注定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力度的持续强化是关键。文旅、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应加强深度协同,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监控等前沿科技手段,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实时动态监测,精准甄别并依法惩处强迫交易、宰客欺诈等丑恶行径。除常规的罚款、吊销导游证惩戒外,还要大幅提升违法成本,设立长短适度的从业禁入期限,全方位增强法律威慑力,以铁腕涤荡市场污垢,重塑纯净生态。同时,还须不遗余力地畅通游客维权通道,明确严格的投诉处理时效规定,真正做到投诉有门、维权有力。
长远来看,导游薪酬改革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果断切断薪资与游客消费间的不当关联,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设置充足的底薪与公正透明的服务质量奖励机制。如此这般,方能将导游从扭曲的利益纠葛中彻底解放,引导他们全身心回归服务本职,凭借卓越服务获得优厚回报,激活服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比如,可以建立基于游客满意度评价、服务专业技能考核等多维度的导游薪酬激励机制,让导游真正将精力放在提升游客体验上,而不是绞尽脑汁诱导游客消费。
当下,正值东北冰雪游旺季,当地此时发布相关案例,是警示也是提醒。各地不妨将此案视作一个契机,全力整饬行业秩序、稳步提升服务品质,唤回旅游的本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