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民生时评】让城市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和谐共鸣

2024-08-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木 子  

在城市生活中,噪声扰民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受理噪声扰民类诉求高达3436件,其中,商家促销的喧嚣、工地施工的轰鸣、夜宵摊点的嘈杂、歌舞娱乐场所的欢腾以及学校活动的音响声分别以25%、22%、7%、4%和3.5%的比例占据榜首。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各类噪声与居民渴望的安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诚然,噪声常被视作侵扰宁静的“不速之客”,但换个视角审视,它们亦是城市生命力与活力的直接表现,是繁荣的经济与丰富的文化底蕴交织的生动旋律。商家的吆喝声,是市场活力的见证;工地的轰鸣声,是城市建设的号角;夜宵摊的欢声笑语,则是人间烟火最温馨的注脚……这一切,共同编织着城市发展独有的乐章。

因此,面对噪声,我们应秉持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既深刻理解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又积极寻求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智慧之道,共同营造一个宁静、宜居、和谐的城市环境。

我们需要认识到,噪声问题的复杂性,源于多元文化与多样需求的碰撞与融合。老年人的晨练高歌、商家的促销宣传、工地的夜间作业……每一种声音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寄托与社会功能。我们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倾听、去理解、去包容这些差异,通过对话协商、制度创新与政策引导,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城市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和谐共鸣,共同谱写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跳出传统的治理框架,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策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比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融入静音设计理念,优化建筑布局与交通流线;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推广低噪声材料与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噪声的产生与传播。同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如低噪声技术、噪声监测设备、噪声地图、智能控制系统等,精准掌握城市噪声的分布与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居民提供避噪指南。

此外,构建“噪声共治”的社会格局至关重要。通过加强社区、商家、居民等多方主体的沟通与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噪声管理规范与处罚机制,提高公众噪声污染防治参与度,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守护城市的宁静与和谐。同时,要大力倡导静音生活理念,通过举办静音日、静音音乐节等宣传活动,让人们在享受静谧之美的同时,激发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自觉践行低噪声生活方式,共同构建静音城市。

实现“和谐共鸣”的城市愿景,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我们心手相连、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奏响城市发展的和谐乐章,让城市的每一个声音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美妙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