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公共服务包括就业、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社会 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等内容。推动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服务“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据7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修通产业路、快递进乡村、家门口看病……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特别突出了财政在农村的普惠性。以农村道路通畅工程这项乡村建设重点任务为例,去年,我国完成脱贫地区公路投资超过8000亿元,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6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修复性养护工程19.1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46.6万公里,其中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2.2%。
此外,乡村水、电、气、医疗、邮政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平常小病小痛,不用出村就能刷卡看病、拿药”已成常态。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更令人欣喜的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元……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巨大活力。
不过,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平衡、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管护机制不健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有待加强等问题。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推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重点。对此,遵循相关规划,合理配置设施;完善相关政策,实现城乡统筹;落实责任分工,加强维护管理等一个都不能少。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共享改革成果,让农村居民享受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这对于切实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