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让村史馆成为家门口的“博物馆”

2024-06-1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覃昌业  

主持人语:村史馆既是传承乡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乡村发展历史、保留乡村珍贵物件、寄托乡愁乡情的场所。加强村史馆建设,对于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塑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港北区港城街道龙井村村史馆展示的三角油灯、戽斗、织布机;桂平市蒙圩镇曹良村村史馆展示的风谷车、斗笠、渔灯、鱼篓、虾篓等农耕和渔业文化……物件无声,但无一不在诉说着历史,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据《贵港日报》“触摸村史,感受乡愁——我的村史馆”系列报道)

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如何挖掘乡村文化,建好用好村史馆,让村史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贡献力量,值得探索。

建设好村史馆,让乡村文化记忆留得住。在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农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均在不断转变,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慢节奏的生活,农业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石磨、木轮车、风谷车、手动织布机和缝纫机……这些物件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们却能让我们看到老一辈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应当在村史馆里占有一席之地,让乡愁留得住,让人们在心灵深处有一份乡村文化回忆。

利用好村史馆,让乡村文化根脉续下去。以村史馆为载体,通过老物件、老照片、老技艺、老故事把乡村文化充分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文化,重温乡村文化。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的油纸伞及其制作工艺,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乡村文化的例子。此外,村史馆还可以发挥乡村公共服务功能的作用,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比如邀请乡贤开展村情村史知识、人文特色、饮食文化、民族团结等专题讲座,增强人们对本村文化的认同感,让乡村文化根脉续下去,活起来。

保护好村史馆,让村史馆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建设村史馆、收藏老物件、传承传统技艺均需要付出人力、财力和毅力,更需要全体村民团结一致的凝聚力。要借助村民、志愿者、网格员、党员义工、村委的力量以及“天网工程”的科技力量,保护好村史馆,使之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桂平市江口镇东升村百益屯,经过重新修缮的3座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民族特色土楼房,收藏了旧时生产生活用品、传统农耕用具等老物件100多件,在每年的节假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既让本村的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又带火了该村的旅游,文化传承和村民增收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