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人们点赞婚宴“免礼”,既是对地方风俗的认同,更是对一种更健康、更纯粹人际关系的向往,是对传统礼俗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良性演进的肯定。当“人情”不再被金钱量化,当祝福摆脱物质绑架,婚礼才能真正成为爱与祝福的仪式。
据10月15日新华社报道,近日,广东佛山一对新人婚宴上不收礼金的视频走红网络。面对亲友递来的红包,新人轻轻一折便予以归还,口中说着“心意收到”。许多广东网友留言说,此风俗在省内多地很常见,“红包过一下手、折个角,就是把祝福收下”。记者了解到,广东多地不仅婚宴不收礼金,人们在乔迁、满月等喜宴时也都可以只带着心意到场。
喜宴免收份子钱,这一看似有悖人情的举动,实则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散了长久以来横亘在人们心头的人情与经济负担的阴霾,赢得了网友们的广泛赞誉。广东多地“请客不收礼”的习俗,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一种健康、轻松的礼俗文化新风尚。
在传统观念中,婚宴、乔迁、满月等喜庆场合,礼金似乎成了不可或缺的“标配”。它既是宾客对主家表达祝福的方式,也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份“标配”逐渐偏离了其本意。礼金的多少,悄然成为了衡量感情深浅的标尺;人情往来的“计算”,让原本纯粹的祝福变得复杂而沉重。尤其是在国庆、中秋等假期,婚宴扎堆举行,不少人因随份子钱而倍感经济压力,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
广东多地的“免礼”之风,无疑是对这种传统陋习的有力挑战。它打破了“礼尚往来”必须涉及金钱的固有模式,让“请客”回归其本质——有喜事了,请大家一同分享喜悦,共沾喜气。这种变化,不仅减轻了宾客的经济负担,更让主家避免了因收礼而带来的“还礼”压力,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礼金原本具有分担主家办宴成本和维系人际关系的双重功能。然而,当礼金与金钱“计算”紧密相连时,它就容易演变成一种“算计”,造成社交资源的浪费与内耗。人们开始为了礼金的多少而纠结不已,为了“随多少、回多少”而费尽心思。这种内耗,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更让原本简单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而“免礼”之风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社交内耗的有力抵制,它让人际关系回归到了朴实纯粹的状态,反而更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广东,这种“免礼”的风俗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东人在礼俗上讲究“讲心不讲金”,他们更看重的是心意和情感的交流,而非物质的堆砌。这种朴素务实的风气,在喜宴场合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今,“免礼”之风的兴起,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升华和提炼。它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注重情感交流、尊重他人的精髓,同时摒弃了其中过于物质化、功利化的部分。这种变化,不仅契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更有助于推动形成一种健康、轻松的礼俗文化。
“免礼”之风的兴起,是广东多地礼俗文化的创新尝试,也是对社会传统习惯的有力挑战。它让我们看到了摆脱人情与经济负担的可能性,也让我们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愿这股清新的“免礼”之风,能够吹遍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健康、轻松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