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返乡创业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逃离大城市的代名词。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便利、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乡也日渐成为返乡人群创业的热土。
在贵港,“95后”返乡创业青年吕梦涵创办的广西梦三秋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元;创业20多年的戴露露带着“荷文化”产品亮相2025年广西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收获众多关注;从农村走出来的陈国创用合作销售模式让小农户抱成“金拳头”,去年为本地果农创下收入600万元。
他们3人在贵港老家的成功创业,密码就藏在对土地的深情与对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中。
对本土资源的极致挖掘,是他们成功的根。吕梦涵的榨油坊刚起步时,覃塘区家家户户种花生,却因分散加工、缺乏品牌,好油卖不出好价钱。她深谙“本土即特色”的道理:保留物理压榨的传统工艺,这让产品有了古法榨油的独特标签。戴露露的创业则始于对“荷城”闲置资源的发现。贵港每年夏季有上千亩荷叶自然枯萎,她跟着老农学习摘叶、晒制技艺,将废弃荷叶开发成荷叶茶、荷叶面等多种产品,让荷元素从景观符号变成可消费的文化IP。陈国创创业时,抓住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难的关键矛盾,整合农户的果园,依托供销部门对接的大市场,成功让贵港水果“跳”上了内蒙古、新疆人民的餐桌。这些实践印证:老家的土地、手艺、文化,看似普通,实则是创业的富矿,唯有扎根本土、深挖资源,才能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创新思维的跨界融合,是他们突破瓶颈的桥。返乡创业并非简单复制旧模式,而是要用新视角重构资源价值。吕梦涵的创新在于将“传统工艺+现代商业”的嫁接:她不仅改良榨油设备提升效率,还设计“梦三秋品牌形象+乡土故事”的包装,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到全国。戴露露则玩出了“文化+产业”的混搭,从开咖啡厅时用荷花装饰空间,到开发荷文化体验项目,再到直播带货时讲述荷叶采摘的乡土故事,她让产品超越了农产品的单一属性,变成承载乡愁的文化载体。陈国创的突破点是组织模式创新,他不仅为果农提供洗果包装服务、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还牵头建设冷库解决保鲜难题,用抱团发展破解了小农户难闯市场的难题。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让老家的资源与时代需求精准对接,既保留了乡土的根,又长出了市场的芽。
与社群共生的责任感,是他们行稳致远的锚。返乡创业的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狂欢”,而是“一群人的共赢”。吕梦涵的榨油厂优先雇佣村里的乡亲;在戴露露的荷产业代工车间里,多名农村妇女通过灵活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在陈国创的牵线搭桥下,果农的水果卖出了好价钱。正是这种“小我融入大我”的格局,让他们的创业项目获得了社群的信任与支持,也让事业有了更坚实的社会根基。
从吕梦涵的榨油工厂到戴露露的荷文化产业,从陈国创的果园到贵港乡村振兴的版图,这些返乡创业者的成功密码清晰可见:他们以本土资源为起点,用创新思维做乘法,以社群责任为底盘,最终将老家的潜力转化为发展的实力。
他们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返乡创业的成功,不在于逃离家乡,而在于读懂家乡;不在于追逐风口,而在于创造价值。当更多人像他们一样,把对家乡的热爱变成创新的动力,把本土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贵港的土地上必将生长出更多充满生机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