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西 > 正文

突破!“钦州造”水下机器人实现量产

2025-11-22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的“人工智能+”行动正从战略蓝图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11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钦州市钦南区金窝工业园的广西沧龙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海洋装备创新研发与制造基地,只见在长方形的测试水池里,一台黑不溜秋的“铁疙瘩”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动作灵活自如,仿佛在水中跳舞一般。这不是科幻片,而是广西沧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探海100”智能机器人正在进行模拟作业。

“目前,这款水下机器人已实现量产,年产能高达2000(台)套。”公司基地主任黄仕春向记者介绍,沧龙科技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技术力量与专家资源,逐步突破了深海装备供电、通信、密封与控制等关键技术,使“广西造”水下机器人在市场中具备了强劲竞争力。目前,公司已形成仿生机器鱼和“探海”水下机器人两大系列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沧龙科技展品在中国馆展区展出。沧龙科技 供图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国家、自治区层面有力的人工智能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2025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决策要求,钦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力求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指引下,钦州市以“敢闯敢试”的魄力,发布《人工智能发展突破行动三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1+9+N”总体框架,构建“九个一”支撑体系,力争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50亿元,培育50家关联企业,打造面向东盟的AI创新应用策源地。

技术人员展示仿生鱼水下机器人产品。融媒体记者 黄浦 摄

“选择在钦州设立制造基地,是公司战略的关键一步。”公司市场部销售经理黄一峰表示,钦州背靠西南中南、面向东盟,区位优势明显。本地化布局不仅便于快速响应客户,也利于利用近海环境开展真实测试。

面向未来,沧龙科技计划向更深海域拓展。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力争实现300米至500米深水作业能力,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攻关自主决策与集群作业等关键技术,为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探海100”智能机器人。融媒体记者 黄浦 摄

从实验室的突破到生产线的量产,从近海测试到迈向深蓝,“广西造”水下机器人的每一步都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力量,更是“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精彩缩影。当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与地方的积极实践同频共振,必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能新动能。

作者:记者 陈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