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和次年启用的桂越国际运输线,是中国抗战最重要的物资补给通道。在抗日战争中,32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归国支援抗战,他们作为汽车驾驶员和技术人员驰骋在滇缅、桂越两条国际运输线上,肩负起抗战物资运输的重任。
3年多时间里,仅滇缅公路一线的运输量就高达50万吨;而在1939年12月桂南会战后被迫中断的桂越公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运送了30万吨物资。
9月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花坛陆续亮相首府南宁街头,营造出庄重热烈的纪念氛围。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近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南宁的广西南侨机工爱国主义学习园地,聆听机工后代——陆小光与殷红共同追忆父辈们的热血担当与精神传承。
视频拍摄:古秀芳
陆小光的伯父陆汉初,是第三批南侨机工成员。1939年春,他从马来西亚霹雳州江沙启程回国,被分配至桂越国际运输线,负责抢运军需物资。
桂越国际运输线自凭祥至龙州一段,公路依山傍崖,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陡峭山壁,是一条路面狭窄、坡陡弯急的“崖壁公路”。
“他们既是在开车,也是在拼命,南侨机工就是这条桂越国际运输线上的英雄、勇士。”陆小光说。为躲避日机轰炸,车队只能在夜间行驶,车灯不敢全开,驾驶员只能凭经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稍有差池,便是车毁人亡。
陆汉初与战友们一次次冒着炮火与塌方危险,把急需的汽油、药品和军械送往前线。陆小光对家人说:“这些经历不能因为短暂而被遗忘。要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幸福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
视频拍摄:古秀芳
虽然桂越国际运输线存在时间不长,但历史的厚重,从来不以时间长短衡量。
殷红的父亲殷华生,是第四批南侨机工成员。1939年4月,他从马来西亚回国,先后在滇缅公路、桂越公路从事物资运输与伤员转运。
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大批机工被迫遣散。但殷华生没有退却,而是加入美国盟军陆军炮兵游动修理队,在距离日军阵地仅4公里的前线修理大炮与瞄准器。“他修的炮,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殷红说,父亲的技艺赢得了中美军方的一致称赞。父亲还参与了昆仑关战役后的伤员抢运,把一车车伤员从宾阳送往柳州后方医院。
殷华生是家中独子,虽然国外生活优渥,但他仍选择回国。在船起航那一刻,殷华生听见父亲在岸边呼喊着他,他躲在甲板后跪下磕了三个头。殷华生说:“舍小家为国家。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挺起民族脊梁骨,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南侨机工归国参加抗战的壮举,是近百年来华侨史上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爱国主义行动。3200多名机工中,千余人长眠于回国路上和抗战途中,他们的鲜血汇入了“抗战生命线”。
如今,南洋华侨机工眷属南宁联谊会已走过29年。后辈们依然坚持收集、整理先辈事迹,举办讲座与展览。他们希望更多年轻人铭记,在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曾有一群华侨,选择逆行归来,用生命守护家园。“抗战生命线”已化作历史印记,但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仍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奔涌。
文字记者:苏津民 关诗辰
出镜:关诗辰
拍摄:古秀芳
翻译:薛俊晖 实习生 肖怡萱 毛雅琪 王宇馨 吴颖
特别鸣谢:南洋华侨机工眷属南宁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