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我市深化涉农融资模式改革,以创新机制、精准滴灌、担保赋能等措施打好“组合拳”,帮助农户、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推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为产业发展壮大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907.14亿元,同比增长5.29%。
立秋过后,覃塘区大岭乡大岭村甘蔗种植户黄里明紧抓农时,组织工人连日施肥除草。他流转了大岭乡、石卡镇近400亩土地种植糖料蔗,在租地、耕种、人工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随着基地的一系列农事作业接踵而至,更需资金支持。
“我通过申请‘甜蜜贷’等方式,在3家银行一共获得了85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不用提供抵押物,一次性放贷,很方便。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化肥、支付地租和人工费,减轻了部分压力。”有了资金保障,黄里明做大甘蔗产业的信心更足。
零散经营、规模较小、缺少抵质押物和担保条件……涉农经营主体长期以来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约着乡村产业发展。我市聚焦特色产业链,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针对甘蔗、生猪、食用菌等地方主导产业,定制专属信贷产品,丰富贷款品种,大力推广“甜蜜贷”“腐竹贷”“金牛贷”“富民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满足不同涉农主体多样化信贷需求,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注入特色农业产业链。今年截至7月底,全市已投放“甜蜜贷”2793万元、“腐竹贷”2148.84万元、“金牛贷”3696.19万元、“富民贷”1917.11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从制度上挖潜力、从创新上找突破口,建立现代农业融资风险代偿补偿机制,增强农业企业融资保障。今年3月,我市制定出台《贵港市本级现代农业融资风险代偿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由贵港市财政出资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代偿补偿金,构建“政府+担保+银行”三方风险共担模式,进一步发挥融资担保机构的增信作用,鼓励银行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担保难题,精准扶持农业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港南区卓丰养猪场就是该机制的首批受益者之一。监控镜头里,一头头膘肥体壮、憨态可掬的大白猪正在悠哉吃食。“我们有5栋猪舍3100多头猪,共借了50万元的贷款,用来扩建猪舍,这个钱很及时。”该养猪场管理员梁青杰说。
融资风险补偿政策实施后,已成功撬动新增贷款额度1250万元,3户农业企业受益。
此外,我市探索设施农业用地等权属登记改革,出台《贵港市设施农业用地及地上农业生产设施权属登记办法》,把畜禽舍、工厂化厂房等纳入了登记范围,推动全市设施农业用地及地上农业生产设施权属登记实现全域覆盖、常态化办理。职能部门积极联合银行打通抵押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争取有意愿的企业拿证就能办抵押贷款。
目前,我市累计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不动产权登记61宗、农村土地经营权证957亩、设施农业用地不动产权证12.9万平方米,助力企业获得设施农业抵押贷款5000万元。
作者:全媒体记者蒙思婷 通讯员刘家妤 梁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