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港北区设施农业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2025-10-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港北讯 作为设施农业发展重点项目,总投资额15.46亿元的贵港中冠农产品物流中心自今年3月15日开业以来,便以“智慧化”服务快速成长为托举市民“菜篮子”的便民利民枢纽。该中心配备专业的检测室,每日对进场销售的各类蔬菜进行抽样快检,所有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

中冠农产品物流中心的智慧化实践,是港北区以科技赋能设施农业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港北区立足农业产业升级需求,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推动设施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今年前9个月,该区新签约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项目4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智慧监管,到生产环节的智能升级,科技的力量正融入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设施农业已成为港北区农业转型的“主阵地”、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在广西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贵港市益农水稻智慧农场里,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系统等技术深度应用,让水稻种植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数智”管理。港北区根竹镇的贵港市绿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则采用温室大棚、基质盆栽及水肥一体化的创新种植管理模式,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湿度、水肥供给等,为蓝莓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得益于科学管理,基地首年亩产量就达到400公斤。

养殖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样成为港北区设施农业的亮点。星荷AI猪场的养殖房里,智能环控系统、AI智能识别系统、AI巡检系统等智能化设施24小时运转,实现了从精准饲喂、精准环控养殖到疫病提前预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星荷公司董事长周艺表示,传统养殖人均饲养量为四五百头生猪,而AI猪场人均饲养量将达到4000头生猪,生产效率将提升8—10倍。

下一步,港北区将锚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立足畜牧业、种植业等本土优势产业,以“招大引强”为关键抓手,精准聚焦“农业500强”企业与行业头部加工企业开展靶向招商,引进既能填补本地产业空白、又能串联上下游环节的强优项目,从根源上破解传统农业“小散弱”的发展瓶颈,为农业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

作者:梁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