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讯 9月10日,记者在位于黔江大藤峡河段边的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采访时,看到一个养殖池养着两尾体型细长、头部尖尖的鱼,游动快速、活力十足。保育中心技术员董升辉介绍:“这是我们今年年初在黔江大藤峡河段做调查时发现的鳤鱼。在2016年修订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鳤鱼的保护等级上升为极度濒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
“当时我们在渔民那里发现了这两尾鱼,长度有60厘米左右,体重在1.2千克左右,头尖尖的,觉得样子挺怪,仔细观察后发现,‘怪鱼’竟然是鳤鱼!”确认是鳤鱼后,董升辉对渔民进行了宣传教育,并联系同事带来专门的救护装置,将两尾鳤鱼运回中心救治。经过半年来的精心救护,目前鳤鱼的健康状况良好。
保育中心现场负责人张家俊认为,鳤鱼在黔江现身是一件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鳤鱼在我国长江、珠江流域曾广泛分布,但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一些地区过度捕捞,鳤鱼的资源量萎缩严重、种群濒危,难以获得样本。”张家俊介绍,除了鳤鱼,保育中心去年以来在黔江及上游红水河、下游浔江流域先后发现并救护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唐鱼、斑鳠、单纹似鱤及其它珍稀濒危鱼类,其他科研工作者还在黔江、浔江发现了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一百多年、中国特有、全世界唯一的自主固着性淡水螺类——刘氏江旋螺,这证明随着西江流域保护力度加大,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变好了、种群数量增加了。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鱼类移民部(保育中心)运行管理科科长黎国樑告诉记者,为保证流域内鱼类正常洄游和繁殖,大藤峡水利枢纽在黔江主坝、南木江副坝规划建设了两条鱼道。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南木江副坝仿自然生态鱼道新发现乌原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鳗鲡、倒刺鲃、条纹小鲃和乐山小鳔鮈等7种鱼类,2021年至今累计监测鱼类达74种;黔江鱼道新发现广东鲂、大眼卷口鱼、大眼华鳊、东方墨头鱼等9种鱼类,鱼道开通至今累计监测鱼类达38种。
张家俊介绍,随着红水河10座梯级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并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全国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红水河和黔江不仅成为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电清洁能源走廊”,还成为珠江流域生态质量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走廊”,这是珠江流域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作者:张智荣 庞丹婷 熊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