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花象征圆满,八角花寓意吉祥,莲花代表廉洁……”近日,记者走进桂平市紫荆镇木山村,层峦叠嶂的群山环抱着山青水碧的瑶村,身着精美瑶族服饰的李爱玲正坐在廊下,一边讲授瑶绣纹样的寓意,一边手把手教当地女孩儿穿针、配色、锁边。银针起落间,黑色棉布上渐渐浮出灵动的花纹,像极了她与瑶绣纠缠半生的故事——从孩童执针的好奇,到异乡漂泊的牵挂,再到守正创新的坚守,最终在针脚里绣出传承的脉络。
李爱玲的作品。受访者供图
瑶绣,是瑶族服饰最出彩的部分,广泛应用于头饰、袖饰、襟饰、腰饰等,技艺独特,五彩斑斓,纹样复杂多变,图案奇异古拙,寄托着瑶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历史上不断迁徙的民族,瑶族的记忆与情怀,很多都藏在这一针一线里。木山村共有人口1345人,瑶族人口占比99%,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李爱玲,便是这里的瑶族刺绣传承人,既是守护传统文化的“守”艺人,也是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的“创”艺人。
8岁执针 经年坚守瑶绣情
“小时候就经常看着老一辈人坐在家门口刺绣,当时觉得挺好看,也挺好玩。”李爱玲低头穿起一根彩线,声音里带着孩童般的雀跃。正是这份纯粹的好奇,让8岁的她攥着第一根刺绣针,怯生生地跟着长辈们学起了瑶绣。
可那时学刺绣,远比现在难,没有现成的十字绣方格绣布,只有细密如蛛网的土布铺在眼前。“根本看不清细小的格子,难以平衡针线。”她记得自己总把眼睛瞪得发酸,绣出的线条歪歪扭扭,像被风吹乱的草。
但孩童的执拗总能战胜困难。“人家都能绣出一朵花,为什么我就不能呢?”带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李爱玲一学就是4年。12岁那年,当一朵饱满的柿子花终于在她手下绽放时,她捧着绣品在家里转了好几个圈。“当时开心得晚上睡不着,觉得自己很棒,特别厉害!”李爱玲笑着说,那朵花的针脚或许不算完美,却是她与瑶绣真正“相识”的开始。
往后的日子里,刺绣成了李爱玲生活的一部分。为了绣好一朵朵花、一个个图腾,她常常熬到深夜。“年轻嘛,就爱跟自己较劲,某个图腾绣不出来就不睡觉。”李爱玲回忆起来笑着摇头,“当时觉得,绣得这么好,肯定要一直坚持下去,要把我们瑶族刺绣传下去。”抱着这样的念头,她在一针一线里摸索着祖辈留下的技艺,十字挑的密实针脚里需巧妙留空形成花纹,斜挑则分长短以勾勒山峦轮廓,平挑的横竖走线更需指尖稳如磐石。
可生活的重量也曾压弯过绣针。2005年,19岁的李爱玲看着绣筐里堆积的成品无人问津,心里泛起了迷茫。“那时候做刺绣没有经济收入,都是自己绣自己的,没人买。”看着同村人陆续到外地务工,她终究收起了绣针,去外地打工。
异乡的工厂流水线磨粗了她的手指,却磨不掉心底对瑶绣的牵挂。2006年,在外务工期间,一次逛街时,街角商店里陈列的瑶族服饰吸引着李爱玲。“那些手工刺绣的衣服特别漂亮,很精美,那瞬间胸口发烫。”她站在店里挪不开脚,心里的火苗重新燃起。“人家的瑶族服饰商铺做得这么好,我的刺绣也不差,我也可以自己开一家呀。”她说。
那晚,李爱玲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犹豫再三,她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
巧手改良 赋予传统新生命
2006年,李爱玲回到木山村,她翻出箱底的绣布,重新学习那些几乎被遗忘的针法。她常对着绣布喃喃自语,反复练习,常常绣到深夜,遇到记不清的地方,就找老前辈请教。老人们的手都布满了皱纹,但拿起针来比谁都稳,她们说,瑶绣的魂,就在“心手合一”里。
传统瑶绣以四方连续纹为骨架,盘王印花、柿子花、八角花、大树花、太阳花等是永恒主题,她却偏要破格——在几何纹间嵌进翩跹的蝶、灵动的鸟,让植物纹与动物纹交相辉映。经过多个日夜的摸索,李爱玲的绣工日渐成熟,她刺绣没有统一的图案,无需绘稿也无需打样,凭着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图案构思挑制,以布为纸,心怀经纬,隔线插针,线线有序。绣完时,正面花纹整齐独特,反面阵脚也非常平整,两面都非常美观。
但她不满足于闭门造车,又带着绣品去各地寻访、学习。看到别处的瑶绣发展得红红火火,服装店开了一家接一家,她也动了心思:“我也要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瑶族服装店。”
经过精心筹备,2021年,李爱玲的瑶族服装店在紫荆镇街角开张。起初店里冷冷清清。“那时候都没有什么顾客。”她一边整理绣品一边回忆,“后来,大家都知道我在这里开了瑶族服装店,并且都认可我的瑶绣手艺,知名度慢慢就打开了。”渐渐地,紫荆镇上和周边村子的人都来找她定做瑶族服饰,订单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冒了出来。
针对现代生活需求,李爱玲对瑶族服饰做了不少改良。“夏天太热了,大家不想穿冬天的服装。”她指着一件瑶族短袖上衣解释,“改良版的衣服是短袖,可以做两层袖子,天气热就穿短袖,天气凉的时候把袖套套上去就行。”短裙改用轻透棉麻百褶裙,轻便却不失美观。这些改良后的服饰不仅能在重要场合穿,日常生活也能穿。“百褶裙在跳广场舞时旋开如花,大家都觉得方便又好看,因此夏装很畅销。”李爱玲说。
头饰的改良更是深得人心。她拿起一个头饰说:“以前的头饰是直接拿手巾一圈一圈地缠头,去到哪里都要慢慢缠,很花时间,也不方便。”李爱玲介绍,改良后的头饰摒弃层层缠绕的手巾,内置轻巧头模,可以即戴即摘,方便快捷,村里的姑娘们出门赶集、跳广场舞,都爱戴着它。
李爱玲向记者展示她绣了3年的作品——瑶族新娘盖头。 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得意的作品,这个是我们瑶族的新娘盖头。”李爱玲摊开刚绣好的瑶族新娘盖头,只见布面上,八角花、柿子花、太阳花、盘王印花、大树花等样式济济一堂,还有些不知名的奇花异草,都是她凭着想象绣上去的。“平时有空就拿起针,前前后后绣了3年才完成。”她轻抚盖头,眼里闪着光,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里,藏着她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与创新。
如今,紫荆镇上和周边村落的瑶族乡亲都爱找李爱玲定做服饰,年均承接瑶族服饰及手工艺品订单约400件,涵盖传统冬装、改良夏装、手工香囊、刺绣耳环等品类。其中,采用全手工刺绣的冬装因工艺繁复、耗时漫长,单套售价达万元仍供不应求;而融入机绣流程的改良夏装凭借亲民价格与日常实用性,成为夏天消费者的热门选择。
授徒传艺 绣坊织就传承梦
山间溪水潺潺,林间清风习习。在木山村廊亭里,李爱玲微微俯身,指尖捏着的银针在黑色棉布间轻盈起落,孩子们屏息凝视,只见她手腕轻转,针尾一挑,布面竟倏然绽开一朵八角花纹,正面看时,花瓣层叠饱满,针脚细密如织,连花蕊的弧度都透着灵动。“这叫反面绣,是我们瑶家女儿的看家本领。”李爱玲语气里满是骄傲。
为了更好地传承瑶绣工艺,李爱玲自2019年起便在村里开设瑶绣辅导班。同年9月,紫荆镇中心小学成立瑶绣工作坊,聘请她担任培训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的瑶绣课上,李爱玲都会围绕瑶绣的种类、色彩搭配、刺绣针法、简单文艺商品制作等方面知识展开讲解。“绣八角花要注意花瓣的层次感,彩线得从浅到深过渡。”她常常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孩子们手里的针线跟着节奏起落。“他们眼睛里全是好奇,追着问这花纹怎么绣、颜色怎么搭配。”李爱玲想起教学的场景,嘴角不自觉上扬。
除了紫荆镇中心小学,李爱玲还带着绣具走进桂平市长安工业园区小学、西山镇中心小学、寻旺乡西南小学等学校,把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带到孩子们的课堂,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为瑶绣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李爱玲 (右一) 指导学生刺绣。全媒体记者杨小露摄
“只要针线在手,民族的故事就不会断。”木山村瑶族女孩冯惠敏说,2019年,她在紫荆镇中心小学就读六年级,被李爱玲在校园展示的瑶绣作品迷住。2020年起,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向李爱玲学习瑶绣,半年便掌握八角花、柿子花、大树花等各式花样。如今,在学业繁重的高三生活里,她仍坚持利用寒暑假学习瑶绣。“我想把瑶绣带进大学,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继续开花。”冯惠敏说,这是她从李爱玲身上学到的,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力量。
“瑶绣是我们瑶族的五彩文化,这些孩子身上有瑶族的根,教会她们刺绣,就是把民族的记忆绣进心里。”李爱玲说,除了在各地学校教授刺绣,她还定期到广西河池、贺州以及湖南、湖北、上海等地参加瑶绣培训,“看看别人怎么把传统做得更活,也把我们木山村的瑶绣讲给更多人听。”
“我打算开个工作室,把我的瑶绣作品展示出来,探索一条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并让文化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道路。”李爱玲规划着下一步发展方向,她希望能把周边村的绣娘团结起来,共同发展刺绣产业,让更多人通过这一民族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夕阳西下,木山村的廊亭里,李爱玲的银针仍在棉布上翻飞。光影流转间,那些渐渐成形的花纹,像极了瑶族儿女走过的路——有传统的厚重,有创新的灵动,更有一代代人用热爱与坚守,绣出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