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一个挽着裤脚、沾满泥土的身影,她就是1992年出生的“90后”农艺师韦利华。作为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和港南区木格镇农业服务中心干部,自2021年履职以来,她始终坚守学农初心,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服务态度,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送到种植户身边,在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也赢得了广大种植户的信任与赞誉。
深耕田间,
让“白玉蔗”从“零散种”到“地标品”
木格镇的白玉蔗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名优产品,因天然清甜、绿色珍稀深受喜爱,但长期以来,农户分散种植、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甘蔗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卖出好价钱。看到这一问题,韦利华第一时间联系港南区农业农村局,主动提出制定白玉蔗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以规范种植提升品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获得上级支持后,她一头扎进试验田,与农户一起平整土地、规划对照分区,严格要求拉线下种、保证株距一致,只为获取最精准的种植数据。从技术攻关到规程完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她和同事们无数次的田间奔波。截至目前,她已走遍木格镇26个村、187个村屯、5个白玉蔗种植示范园区,推动《白玉蔗栽培技术规程》示范应用面积达5000亩,实现平均亩产值12000元以上。
在她的推动下,2020年10月《白玉蔗栽培技术规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2021年9月,白玉蔗成功登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其种植技艺还被列入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昔日“零散种植”的白玉蔗,如今真正成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地标产品”,而韦利华也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能让“一亩三分地”增产增效的“田秀才”。
科技赋能,
让“中草药”成“致富草”
近年来,贵港市将中草药广藿香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木格镇、木梓镇的农户虽有种植意愿,却因缺乏技术望而却步。面对这一情况,韦利华立足科技特派员职责,再次主动靠前,用科技为农户“破局”。她不仅编写并印发1000余份《广藿香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资料,还根据种植户需求组织5期科技培训班,培训农民超400人次;同时利用电话、微信、八桂科农服务平台等渠道开展线上指导,服务人数超2000人次。在田间地头,她更是手把手教学,从“品”字型移栽(行距、株距均60厘米,每亩种植1000-1200株)到田间水肥管理,每一个技术要点都耐心讲解、亲自示范。
考虑到广藿香喜温暖、怕强光的生长特性,韦利华大胆创新,推广“广藿香间作玉米”技术——利用玉米高秆作物为广藿香幼苗遮阴,既满足了广藿香生长需求,又能抑制杂草、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多一份收入,让“一份土地产生两份效益”。在她的技术支持下,港南区义翔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50多名社员,发展600多亩广藿香种植并建成1500平方米初级加工厂,实现产销一体化;全区已建成规模化广藿香种植基地10多个,带动5000多户农户种植广藿香、穿心莲等中草药,总面积超10000公顷,户均增收超2000元,曾经的“陌生草药”,如今变成了农户手中的“致富草”。
坚守初心,
以“青春力”践“农人情”
从踏出农校校门到扎根基层一线,韦利华始终记得自己学农、干农的初心。作为“90后”农技员,她深知“既要读有字书,更要学无字书”,在工作中不仅专注于白玉蔗、广藿香等特色产业技术推广,还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参与发布广西地方标准《白玉蔗栽培技术规程》,撰写并发表《藿香间种玉米实用技术》《稻虾综合种养技术》等6篇专业论文,在《南方科技报》等平台发表技术及市场类文章30余篇,还共同发明2项农业实用新型专利;先后取得广西行动学习促进师初级资格,荣获贵港市“最美家庭”、广西农业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这是韦利华始终牢记的嘱托。如今,她依然保持着挽起裤脚下田的习惯,在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中发光发热。这位“90后”乡村科技特派员,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续写着“不忘学农初心,当好带农致富领路人”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