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一杯茶里见山河

2025-09-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谢金陵  

推开那扇绿漆门,时光忽然就慢了下来。来今雨轩的名字取自杜甫的诗句“旧雨来,今雨亦来”,黑匾金字,悬于檐下门上。这四个字里藏着中国人最深厚的相聚哲学——无论旧知新友,皆因缘而聚,因志而同。暗合了人间往来,新旧交替之理。

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是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手笔。原本当初建作西式茶社,却因毗邻紫禁城,环境清幽,竟不期然成了文人政客、社会名流的聚会之所。想来也是,茶社之设,原本只为啜茗闲谈,谁料历史的风云竟会在此盘旋不去呢?

我走进来今雨轩时,先是被一种淡淡的味道所迎接。那是木头的香气,幽幽的,沉沉的,润润的,不仔细捕捉,几乎就要从鼻尖溜走。抬眼望去,五间房屋,东西两段用楼梯延伸上去,形成两个独立的展区。拾级而上,倚木而立,巨大粗硕的房梁与自己平齐,黑棕沉郁的色泽让人顿生沧桑坚实之感。百年弹指,人间早已换了模样,而这些凝聚着营造匠心的房柱房梁,却依然挺立,仿佛还能再承受百年千载的历史洗礼。

1918年,梁启超发出的声音穿越时空,点燃了多少青年心中的火种。茶香氤氲中,《新青年》同仁在这里激辩未来。他们编排文字,讨论时局,那些如今被写进教科书的思想,当初或许就是在茶盏起落之间悄然萌发的。陈独秀的激昂、李大钊的沉毅,都化作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种子,随风散入古都的每一个角落。

1921年1月,这里更是迎来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文学研究会成立。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在这茶社中宣告了中国第一个纯文学社团的诞生。他们主张“为人生而艺术”,要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如今想来,那些温文儒雅的文人,在黑白照片中与我们相对而视时,恐怕未必料到自己会给历史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冰心女士也是这里的常客。她的短篇小说《超人》,开篇便将来今雨轩的场景写了进去。文中那个唤作“何彬”的主人公,在茶社中思索人生,这何尝不是冰心自己的写照呢?文学创作,大抵都需要这样一个让思绪沉淀的所在,来今雨轩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

就连鲁迅先生,也在日记中多次提及此地。1924年某日,他与朋友在此喝茶,竟因贪食茶社的招牌甜点“奶油栗子粉”而自嘲“吃完才觉肚子胀”。读至此处,不禁莞尔,原来文人大家亦不能免俗,亦有这般烟火气的时刻。

左手二楼是文学研究会主题展区。沈雁冰、朱自清、叶绍钧……他们的照片挂在墙上,仍是青春模样。想来他们当时坐在这里喝茶论道时,也不过是二三十岁的年纪,虽尚未经历更多的历练和锻铸,却已然肩负起推动文学变革的重任。

右手上楼,是少年中国学会主题展区。李大钊作为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1920年,一个来自湖南的青年通过李大钊介绍加入了这个学会,他叫毛泽东。当年那些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青年,如今照片仍在墙上鲜活生动,仿佛随时可以走下来,重新进入这个世界。

入门的对联书写:“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读来令人感慨不已。春秋佳日易过,风雨故人难来,这不正是人生常态么?

坐在来今雨轩中,呷一口清茶,看窗外树影婆娑,不禁思接百年。这里的一砖一瓦间,藏的不仅是一杯茶的闲适,更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文人政客在这里高谈阔论,青年学子在这里汲取思想,文学社团在这里孕育诞生。茶香氤氲中,历史悄然书写。

而今我来,坐在先人坐过的位置,品着或许与当年相似的茶汤,恍然觉得时光在此重叠。那些声音、那些话语、那些思想,似乎都还萦绕在梁柱之间,不曾散去。

来今雨轩见证了太多:一个旧时代的覆灭,一个新时代的诞生,一种文化的转型,一群人的执着追求。它就像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却从不言语。

茶凉了,又续上。人来人往,今雨旧雨,总是相聚又别离。唯有这来今雨轩,依然屹立,在中山公园的绿荫里,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个推门而入的人,等待着一颗愿意在茶香中细品岁月沉淀的心。

人间万事,不过一杯茶的时间。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