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大同有志 乡愁有根——浅谈《大同风物志》

2025-09-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覃杰尚  

八月底,有幸参加黄传豪先生主编的《大同风物志》新书首发式。在座的有作家、诗人、评论家、影视艺术家、美术家、音乐家、摄影家等,可说是一场精致的小型文化盛宴。

黄传豪先生给大家简要介绍了《大同风物志》的编著经过。为了收集最真实、最全面的资料,他不断深入大同的各个村落,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籍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总之是“其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是一本涵盖原大同地区(指平南县同和镇、马练瑶族乡)自然环境、建制历史、风俗民情、发展建设、乡村名人,以及以大同为题材的诗词美文等内容的乡村风情录,浓缩了大同的过往,记录了大同的现在,寄托了大同的未来。

读《大同风物志》,让人深深体悟到大同人情世态所历经的岁月沧桑,察觉到大同人文景象随时代演进的变迁脉络,领略当下大同那片繁华兴盛之景。合卷之余亦感回甘无穷。

《大同风物志》以自然地理为经、历史脉络为纬,辅以人文风情的绚丽锦绣,对大同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民俗技艺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度开掘。书中既有石崖顶的巍峨、阿婆揽孙山的奇绝,也有盘王节的盛大歌舞、大同扣肉的绝伦美味,更记载了大同人民烽火岁月的不屈不挠。这部志书立体化呈现了大同的独特气质,在代际传承中筑牢了文化认同的根基,让十几万大同儿女在触摸乡土记忆时,油然生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全书以精妙的架构展现大同风物的全貌,以自然环境为基、历史建制为梁、风俗民情为饰、发展建设为窗、地灵人杰为魂、情满大地为韵,将六大板块巧妙地编织成一座立体文化风情殿堂。各板块既如独立展厅各具特色,又通过隐形的文化脉络彼此贯通,形成完整稳固的体系。读者可循着清晰的逻辑线索,或穿行于竹山圩古城遗址触摸历史年轮,或驻足于古楼村七星伴月风水宝地赞叹藏风聚气,在移步换景间领略大同文化的多元魅力。

书中运用了多种体裁进行创作,既有客观翔实的史志记录,如引用了清光绪版《平南县志》的记载,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大同的历史真相,又有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如大同籍著名学者陈立生先生的《我的父亲母亲》,用父母的故事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并延续到下一代,大同的山,大同的水,就是大同子民的父母!还有富有感染力的诗词歌赋,如著名作家潘大林先生的诗:“大同遗韵耀龚州,古迹风闻千百秋。不信请听烟雨上,口碑漫漫至今留。”不同体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全书既具有史料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又具有艺术性和可读性。

从此书简短的《后记》中可以感受到黄传豪先生就像一位考古学家,秉持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对书中所涉及的名物、史实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订和核实。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走访了众多的当地老人和专家学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每一件事情都有据可查。

纂修方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大同风物志》的出版,意义非凡。它就是大同一部生动的志书,以“存史”之责,将大同的历史脉络、文化传承、发展变迁等一一记录在案,让大同的历史得以延续和传承;又似一位智慧的谋士,以“资政”之能,为大同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决策参考;更如一位无私的导师,以“育人”之功,通过展现大同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