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AI滥用侵蚀社会信任基石

2025-11-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何 楠  

主持人语:用AI换脸方式伪造明星等知名人物进行直播带货,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侵犯了网红和明星的肖像权及声音权,还涉嫌欺诈,严重扰乱市场。AI仿冒名人带货危害不容小视,亟需加强治理。

据11月13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女演员温峥嵘自曝在网上刷到了假冒自己的直播间。此前就有人发现,她曾“出现”在多个直播间,同一时段,妆造不同,产品不同,但说着同样的话。这些直播间影像均非温峥嵘本人出镜,而是AI合成的虚假直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AI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社会带来生产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也因滥用问题滋生出新型社会风险。从仿冒名人直播带货到伪造商品测评,AI生成的虚假内容正以指数级速度扩散,不仅严重侵害公民肖像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更通过扭曲市场信息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动摇着数字经济时代的信任根基。如何构建AI技术的法治化应用框架,已成为数字文明时代的重要命题。

AI滥用乱象正呈现病毒式传播特征。韩红、潘长江等公众人物遭遇AI合成视频推销医疗产品;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的声音克隆被用于带货直播……这些技术伪造的视听内容,借助名人效应构建起虚假消费场景,导致大量消费者陷入认知误区。其危害不仅限于个体经济损失,更引发售后维权激增、平台生态恶化、合规经营者遭受不公平竞争等连锁反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技术滥用背后折射出多重治理困境。首要因素在于AI工具的平民化趋势,操作门槛的降低使非专业人员也能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内容。平台流量变现机制与带货转化的利益驱动,形成“劣币逐利”的商业逻辑。而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叠加技术伪造的隐蔽性,大幅提升了取证难度与追责成本。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对深度伪造技术的辨识能力普遍不足,部分平台的内容溯源机制尚未完善,客观上为技术滥用提供了生存土壤。

破解AI滥用困局,法治建设是核心抓手。利用AI仿冒名人进行商业营销,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关于禁止虚假宣传的规定,情节严重者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条款。今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显著标识,为技术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实践中,部分内容创作者为追求流量效应,刻意去除“AI生成”标识,暴露出制度执行的现实挑战。这就要求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执法力度,通过典型案例树立法律威慑,让法治真正成为规范技术应用的“定海神针”。

提升公众数字素养同样刻不容缓。在AI技术深度渗透的今天,构建全民数字风险防范体系至关重要。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公众掌握深度伪造识别技巧,培养数字时代的火眼金睛。消费者面对网络信息时,需保持理性判断,对异常优惠、名人背书等内容建立防御性认知,共同筑牢防范技术滥用的社会防线。

数字文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更离不开法治框架的规范引导与社会共识的共同支撑。唯有构建法律规制、技术防护、公众教育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方能在享受AI技术红利的同时,守护好社会信任的珍贵基石。

/

栏目最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