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这句看似调侃的网络流行语,折射出教育生态中不容忽视的深层矛盾。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集体焦虑影响,家长被迫成为“全能教师”。全方位高强度的教育介入,已远超“家庭教育”的本义范畴。
据川观新闻报道,11月12日,“家长距离老师只差教师资格证了”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起因是有网友近日发视频感慨:“现在的家长越来越全能了。既要教孩子语文,又要教数学,还要教英语,有时间还要去学校打扫卫生。”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共鸣。
网友感慨家长如今在孩子教育上投入巨大,几乎具备教师的专业技能,只差一本教师资格证认证。这种感慨并非空穴来风。当下,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成了日常“必修课”,陪读、讲题、默写、纠错,每一项都需要专业与耐心。不仅如此,学校布置的各类特色作业,如手工、科学小实验等,也让家长们绞尽脑汁。更有甚者,家长还需参与学校的卫生打扫和站岗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不可否认,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多操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老师面对的是众多学生,难以做到对每个孩子都一对一细致辅导。而且如今的教学内容相较于过去,难度有所提升,家长适当参与孩子的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跟上教学进度,避免掉队。从这个角度看,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当家长过度介入孩子的教育,甚至承担起本应由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时,就出现了“越位”现象。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教师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家长大多缺乏专业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过度辅导可能导致教育方法不当,反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家长过度参与也容易让教师产生“缺位”现象。当家长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辅助工作,教师可能会逐渐放松自身职责,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指导。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家长精力有限,长期高强度参与孩子的教育,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传递给孩子,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明确家校共育的职责边界。学校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主要教学任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要合理布置作业,避免给家长增加过多负担,对于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要明确家长的角色和任务,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家长则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
家校共育是一场双向奔赴,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只有明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有利于成长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关爱下茁壮成长。莫让家长“越位”成为教师,也莫让教师“缺位”放弃责任,如此,家校共育才能真正发挥实效,助力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