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知识付费的“坑”该填平了

2024-12-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吴睿鸫  

主持人语:“套娃式”消费的模式,充分抓住了人性患得患失的弱点,一步步把消费者引入事先设好的陷阱,诱导消费者甘愿冒着上当受骗的风险往里跳。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依法重拳出击,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据12月16日央广网报道,江苏淮安的丁先生想参加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无意间刷到了账号名为“嗨学一建备考”的宣传视频。指导教师向丁先生承诺,购买课程后,一周仅需6小时至8小时学习,即可通过考试,不通过就退费。就在丁先生购买课程的第二天,另一名指导教师又推荐了价值26900元的“钻石尊享实战班”,并且声称,不过的话,还可以全额退款。丁先生一听就动了心,又缴纳了26900元,签订了所谓的保密协议和开课协议。

丁先生花26900元报押题班,没想到却“报了个寂寞”,一题也没押中,最终,四门考试,三门没有通过。他联系客服要求退款,却被告知,不能退费,只能续课。历经周折,经过多方协调,目前公司承诺60个工作日内可退款。

随着互联网经济爆发式增长,知识付费市场异常火爆,尤其是各种考试的需求旺盛,让知识付费经济站上了“风口”。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乱象也层出不穷,从业人员资质存疑,或者低价购课后被“套娃”收费,并遭遇退款困难等,商家精心挖各种坑,变着戏法让消费者往里跳,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可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课程都先以低价课程吸引消费者购买,之后客服以辅导为由将消费者引流到微信,再通过微信或是直播的方式来推销所谓更专业的高价课程。而平台审核机制往往有名无实,致使没有执业资格的“讲师”得以大行其道,通过贩卖梦想和制造恐慌,诱导消费者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掉入消费陷阱。

具体到“26900元报名押题班一题没押中”事件,商家在提供课程服务过程中,采用虚假宣传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不仅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受严重损害,而且涉嫌欺诈,触犯了现行法律。消费者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这意味着,公司仅承诺可退款还远远不够,理应赔偿丁先生3倍的报名费用。

知识付费乱象丛生,恣意“挖坑”,治理与规范势在必行。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知识付费行业标准,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知识付费消费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虚假宣传、无法退费等行为,必须“零容忍”、动真格。短视频平台需承担起更大的监管责任,要严格审核商家的知识付费产品。此外,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建立相应的投诉受理调处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在法治社会的阳光下,不容浑水摸鱼。知识付费的“坑”该填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