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周日时评】将乡愁之情转化为建设之力

2024-12-15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木 子  

跟着《贵港日报》记者的笔触与镜头流转,我们仿佛跨越了时间的长河,再度沉浸于桂平市罗秀镇植棠村的古朴韵味与深厚文化底蕴之中。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植棠村历经数百载风雨洗礼的古民居群,至今依旧傲然屹立,完好地展现了清代岭南民居的独特风情。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愁情怀被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共筑美好家园的鲜活例子。

将乡愁之情转化为建设之力,首要之务在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构成了乡愁最直观的情感寄托。我们应以实际行动,将这份深沉的乡愁转化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支撑。在修复与改造古建筑时,力求“原汁原味”,保留其外在的历史风貌,同时合理优化内部结构,使之更贴合现代居住需求。深入挖掘村落的文化底蕴,使传统村落既保留历史的外形,又充盈着人文的灵魂。唯有如此,我们的保护才算是有效的、成功的。植棠村世代沿袭的勤耕苦读精神、家族和睦氛围以及定期举办的传统节庆、祭祀活动和孔明灯放飞仪式等,正是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这让乡愁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回忆与缅怀,而是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与纽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将乡愁之情转化为建设之力,需要强调参与和共建的重要性。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会给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持续演进的过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保护体系与机制,才能更好地“诊断”村落状况、精准施策,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旧熠熠生辉。在行动上,我们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投身于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企业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和项目,为村落发展注入勃勃生机;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桥梁作用,精准对接资源与需求;个人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等多种形式,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将乡愁之情转化为建设之力,更蕴含着创新与融合的智慧。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乡愁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我们与乡村紧密相连,不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和追忆,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积极实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以乡愁促发展”,追求的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飞跃,更是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多维度举措,全面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共同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愁故事,让乡村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理想家园。同时,合理开发传统村落,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养老等产业,既能弘扬传统文化,又能促进经济繁荣,实现村民发展与村落发展的和谐并进。

/